文章解析

·
·
fēng
jiàn
lùn
chéng
guō
lǎo​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quàn
jūn
shǎo
qín
shǐ
huáng
fén
kēng
shì
yào
shāng
liáng
lóng
hún
qín
yóu
zài
kǒng
xué
míng
gāo
shí
kāng
bǎi
dài
dōu
xíng
qín
zhèng
shí
shì
hǎo
wén
zhāng
shú
táng
rén
fēng
jiàn
lùn
cóng
hòu
fǎn
wén
wáng

译文

来说劝您少骂一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也要再商量。秦始皇虽然已死了,但他的业绩还留存在史册,孔子的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价值。历代统治者推行的都是秦始皇的郡县制,您写的《十批判书》可“不是好文章”。认真阅读唐人柳宗元的《封建论》,但不要从柳宗元那里倒退到周文王的时代啊。

逐句剖析

"劝君少骂秦始皇":来说劝您少骂一点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焚书坑儒”的事情也要再商量。

# 焚坑:即史称“焚书坑儒”之略,指秦始皇(嬴政)灭割据称雄之六国(楚、齐、燕、韩、赵、魏)而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创立秦朝(定都咸阳,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嬴政自称始皇帝)后,在以威权实行和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过程中,下令强制施行的“焚书坑儒”之举措。

"祖龙魂死秦犹在":秦始皇虽然已死了,但他的业绩还留存在史册,

# 秦犹在:意谓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功业及其初步奠定的统一的中国版图仍然存在。秦:一作业。,祖龙:见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曰:公元前211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滴池君。’因言曰:‘祖龙死。’”裴驷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毛泽东亦以“祖龙”代指秦始皇。业犹在:意谓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功业及其初步奠定的统一的中国版图仍然存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孔子的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价值。

# 秕糠:是指秕子和糠,比喻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秕,秕子,空的或不饱满的籽粒,如谷秕子。糠,从谷子等作物的籽实上脱下来的皮或壳。,孔学:是指以孔子为始的儒家学说。

"百代都行秦政法":历代统治者推行的都是秦始皇的郡县制,

# 秦政法:指秦朝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统一法令、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等,但这里似乎更强调的是始于秦始皇、秦王朝的废“分封”设“郡县”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国家政治体制。,行:实行,沿用。,百代:意谓很多朝代,主要指整个封建时代。百,这里并非指一百这一具体数目,而是概言其多。

"十批不是好文章":您写的《十批判书》可“不是好文章”。

# 十批: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郭沫若从1943年中至1945年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文章观点自发表以来,在历史和思想史、哲学史等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和争鸣。

"熟读唐人封建论":认真阅读唐人柳宗元的《封建论》,

# 唐人:即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莫从子厚返文王":但不要从柳宗元那里倒退到周文王的时代啊。

# 文王:是指西周文王,即姬昌,西周奠基者,实行“封建制”(分封制)。,子厚:是指柳宗元(773年—819年),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莫: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是现代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别具一格,兼具政论与咏史特质,宛如一篇诗意纵横的时事政论以及“影射”史论。诗中聚焦于“封建制”和“郡县制”两大政治体制,深入探讨它们的高下优劣,同时对秦始皇、孔夫子这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该如何评判展开商榷,与郭沫若交流见解。整首诗毫无晦涩之感,用词直白晓畅,尽显直率风格,作者观点一目了然。并且,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观点、人物、制度两两对照,鲜明突出,令人读过便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71年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察觉到林彪集团与尊孔思想的关联,为防止“复辟倒退”、巩固“文革”成果,发起批林批孔运动。他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尊孔反法”,法家代表进步,儒家代表倒退。1973年,他批评郭沫若《十批判书》中的尊孔思想,并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批判要求。同年7月,再次强调郭沫若的人本主义观点与孔子相似,且其存在尊孔反法倾向,林彪也如此。不久后,毛泽东亲自批准刊发杨荣国教授批判孔子的文章。1975年底至1976年初,毛泽东推荐阅读杨荣国、冯友兰、冯天瑜、郭沫若等人相关书籍以批孔,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政论诗。诗中围绕“封建制”与“郡县制”两种政治体制的优劣,以及秦始皇、孔夫子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展开论述,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政治关联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与郭沫若商榷探讨的意图。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将郭沫若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斥责与毛泽东用“事业”描述相对比,凸显二者观点差异,一个视之为暴行,一个似有别样解读,引发读者对该历史事件评判的思考;颔联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大一统王朝的实干功绩与孔丘学说在战国难落地的“秕糠”之状对比,鲜明展现二人历史作为的差距,突出秦始皇成就。

3. 分段赏析

首联聚焦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瞬间将话题引入对古代帝王功过的探讨核心。郭沫若在其学术力作《十批判书》中,对秦始皇的评价趋于负面,他言辞犀利地抨击秦始皇推行“苛政”,尤其将“焚书坑儒”定性为惨无人道的暴行,认为这是秦始皇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妄图阻碍历史向封建社会迈进的倒行逆施之举,进而全盘否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整合华夏等方面的卓越功绩。然而,对于“焚书坑儒”的历史定性,史学界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坚信这是秦始皇施行暴政、禁锢思想的有力罪证,将其与秦朝末年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紧密相连;但也有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考量,提出此举乃是秦始皇为应对“奴隶制复辟势力”的反扑,稳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强硬手段,虽手段略显粗暴,却有着特定历史阶段的必要性。毛泽东在诗的开篇,独辟蹊径地选用“事业”这一饱含褒扬意味的词汇来描述“焚书坑儒”,又以“劝”字开篇,佐以“君”“商量”等措辞,瞬间让整首诗褪去剑拔弩张的论战锋芒,营造出一种平和友善、共商历史的融洽氛围,恰似春风化雨,悄然化解对方因观点相悖可能滋生的紧张、抵触情绪,为后续深入探讨历史观点铺就了一条坦途。颔联笔锋一转,将时空回溯至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功绩大比拼。彼时,华夏大地四分五裂,诸侯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秦始皇横空出世,凭借雄才大略,挥师东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以气吞山河之势统一六国,一举打破延续数百年的分裂僵局,破天荒地创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秦王朝,为华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传承、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反观孔丘,一生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四处宣扬自己的学说主张,然而在那个“历史变革”风起云涌、“历史飞跃”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儒家学说却因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操作性,在各国政治实践的检验中屡屡碰壁,几近无用武之地,仿若风中“秕糠”,虽名声在外,却难有实质作为。毛泽东将二者置于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框架内进行对比评价,精准且客观地揭示出秦始皇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实干功绩远超孔丘,让“秕糠”之说立基于坚实的历史事实之上,极具说服力与合理性。颈联视角再度拉升,从华夏数千年历史演进的苍穹俯瞰秦始皇与秦王朝的历史地位。郭沫若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所著《十批判书》洋洋洒洒,对先秦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包括彼时活跃的诸家流派、形形色色的人物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剖析,旁征博引,见解独到,一经问世便在学界引发轰动,赢得“颇多创见”的赞誉。然而,毛泽东却在诗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十批”“不是好文章”,这究竟为何?根源就在于,该书在评价秦始皇时,陷入了片面否定的误区,仅仅着眼于秦始皇的严苛统治手段,大肆“骂”其暴政,却未能站在历史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并肯定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行政统治体制对后续中国历史走向的深远意义。这一体制打破了以往分封割据导致的政令不通、战乱频发的乱局,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统一、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跃。与之相悖的观点,无疑是忽视历史进步潮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从推动历史前进的宏观视角评判,《十批判书》因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失偏颇,难以称之为“好文章”。尾联画龙点睛,将古今历史串联一线,着重强调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认可并非今人突发奇想。早在唐代,杰出思想家柳宗元便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等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重大意义,在其著作中力挺秦始皇的历史作为,坚决否定“分封制”这种极易引发诸侯混战、国家分裂的落后制度。反观当下,有些人却罔顾历史发展规律,妄图从柳宗元所倡导的顺应历史潮流、废除“分封制”的进步观点倒退回去,重新肯定周文王时代以“分封”维系统治的旧模式,殊不知“分封制”的本质是君王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任由他们在各自领地建立“诸侯国”,其结果必然导致诸侯拥兵自重、割据混战,天下陷入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毛泽东借此尾联郑重告诫世人,历史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永远向前,绝不会走回头路;同时,也是对郭沫若先生的隔空劝勉,希望他能深入研读历史,全面理解并欣然接纳这一历史发展的铁律,切莫因一时的学术观点陷入“历史倒退”的思想误区,与历史前进的大势背道而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选取的是历史题材,将中国古代史里关键的事件与人物囊括其中,归为咏史诗范畴。虽说不能确凿认定它和毛泽东当年所处特殊背景下的“政治运动”思维毫无瓜葛,然而单从诗句本身出发,探讨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才是核心要旨。此诗内涵深邃,若无深厚、扎实的史学积淀,根本无法成就这般诗作,理应被看作是铸就毛泽东诗歌“史诗性”特质的重要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直接宣扬了毛泽东的扬秦贬孔的思想,观点不无偏激,而且充斥着政论式的语言,缺乏诗的意象经营,有些流于概念说教,不能说是一篇成功之作。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欢章《毛诗艺寻》

# 全篇通俗易懂,风格直率,观点明确。其次,采用对比手法,使人印象深刻。三、四句通过对比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

不详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科长李佳军《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

# 本诗以议论入诗,见解新颖而深刻(亦有偏见),议论通俗明快,有发人深思之处。但因此诗写于“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使毛泽东迟暮之年的诗词创作,同他晚年的政治主张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误境地”。

不详原包头钢铁学院教授刘金琼《毛泽东诗词格律研究》

# 这是毛泽东生前以非正式出版物而公布的最后一首诗,也是一首争议最大、引起的混乱最严重的诗。

不详原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李人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孔庆茂《毛泽东诗词格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陈寅格《丁酉五日客广州作》

下一篇:近现代·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