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xiàng
bǎn
cāng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xiá
guāng
tùn
chǔ
wàn
jiàn
chuān
穿
xīn
zhè
bān
nài
shēn
bǎi
shú
dài
dào
jiǔ
quán
kuì
xiè
gǎn
shuāng
fēng
qīn
shí
shēng
jiān
áo
nán
wài
rén
tòng
shēng
bēi
cuī
zhàn
gèng
dāo
qiāng
xiàng
chóu

译文

你的牺牲使我感到多么凄凉悲楚,这比万箭穿心还要痛苦。我愿意去死一百次换回你的生命可惜不现实,只有等我赴九泉后再当面感谢你对我的恩爱和帮助。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我竟知觉毫无,因为此生受到的折磨和煎熬只有默默地藏在心底却无法向战友和同志们倾吐。我恸哭悲歌的哀音将化成急促的鼓点,战鼓催我再次拿起刀枪向敌人讨还血债为你复仇。

逐句剖析

"霞光褪去何凄楚":你的牺牲使我感到多么凄凉悲楚,

"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这比万箭穿心还要痛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我愿意去死一百次换回你的生命可惜不现实,

"待到九泉愧谢汝":只有等我赴九泉后再当面感谢你对我的恩爱和帮助。

"无感霜风侵蚀骨":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我竟知觉毫无,

"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因为此生受到的折磨和煎熬只有默默地藏在心底却无法向战友和同志们倾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我恸哭悲歌的哀音将化成急促的鼓点,

"更起刀枪向敌仇":战鼓催我再次拿起刀枪向敌人讨还血债为你复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在烽烟岁月里蘸着血泪凝成的词作,泛黄信笺上的墨痕犹如湘江夜雨中的断弦,十行行草在285mm×198mm的竖版素笺上蜿蜒成殇。这首首次披露于《党史文苑》的遗墨,字里行间翻涌着未寄出的思念——当"向板仓"三字如刀刻斧凿般楔入纸背,平仄间距暗藏裂隙,遣词造句似显生涩,却让词中"重比翼""和云翥"的誓言与"百战多"的烽火交织成血色罗网。那些被战火淬炼的意象在词牌格律中左冲右突,既似湘女哭嫁时崩裂的银饰,又像红军号角里迸溅的火星,令观者在"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悲怆中,触摸到历史褶皱里尚未冷却的体温。然学界争议如暗潮涌动,有论者指其情感浓度与艺术肌理存在时空错位,恰似将湘绣织进粗麻布帛,在词史长河中激起真伪难辨的涟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蝶恋花·向板仓》作为毛泽东为悼念杨开慧烈士所作的词作,其创作时空的考辨需置于多重历史坐标中审视。根据现有文献与史实线索,该词创作完成时间当锁定在1930年12月19日至31日之间,创作地点应为宁都县黄陂、小布一带的红军集结地,这一结论基于以下三重考据维度: ​​一、讣讯传递的时间延宕与创作准备期​​ 杨开慧于1930年11月14日就义于长沙识字岭,但受限于当时通讯条件,噩耗传至中央苏区存在约十数日滞后期。毛泽东对前线战报与地方情报的甄别向来审慎——1928年井冈山曾误传杨开慧牺牲而实为谣言,此次必以多重信源交叉验证。参照1930年1月《如梦令·元旦》与2月《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创作间隔,可见其重要作品均存在"创作-修订"的周期规律。由此推断,毛泽东或于1930年12月中旬收到确切讣告后,方启动悼亡词的创作构思。 二、文本演进的动态轨迹与创作严谨性​​ 该词标注"一九三零年寒冬"的创作时间具有双重编码特征:毛泽东惯用公历纪年而辅以农历标识,如1930年《如梦令·元旦》前言"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对应公历1月30日。然"寒冬"作为艺术化表述,实为农历十一月的代称——按传统干支历法,庚午年冬月初一即公历1930年12月19日。这种时间表述既符合红军作战文书"求心退却"的战略部署周期(12月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完成宁都黄陂集结),又暗合词中"雾满龙冈"的战场实况记录。从初稿到定稿的文本流变,可参照《贺新郎·别离》更名《别友》的修订轨迹,印证该作存在创作过程中的文本精炼化过程。 ​​三、军事地理的历史现场与创作坐标系​​ 1930年12月19日至25日间,中央苏区正处于第一次反"围剿"战略决战前的关键准备期:罗坊会议(11月30日)确立的"诱敌深入"方针进入实施阶段,彭德怀部已于11月18日东渡赣江,毛泽东本部则于12月19日进驻黄陂、小布地区。此间既有"富田事变"的善后处理,又有"黄陂会议"的战略部署,更酝酿着"雾满龙冈"的经典伏击战。词中"国际悲歌歌一曲"的悲壮意境,恰与红军将士"张网待敌"的决战前夜形成精神共振。宁都黄陂作为中央苏区军事指挥中枢,既为毛泽东提供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又赋予词作特有的战场时空质感。 ​​结语:​​ 该词创作时空的最终确证,不仅依赖于文献学意义上的日期推演,更需置于军事史与精神史的双重视域中理解。1930年寒冬的宁都黄陂,既是反"围剿"战略决战的地理原点,也是革命者情感记忆的时空结晶体——当"国际悲歌"与"骄杨遗韵"在赣南山区交响,毛泽东以词作完成对妻子牺牲的哀悼,更在战火淬炼中将个体悲欢升华为革命集体的精神史诗。这种创作时空与历史现场的深度嵌合,恰是该词虽存词律争议,仍具独特艺术感染力的根本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蝶恋花·向板仓》作为毛泽东悼念杨开慧的词作,其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需置于历史与文本的双重维度中审视。这首词不仅承载着革命者的家国情怀,更折射出诗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褶皱,在血火交织的岁月里凝结成独特的艺术结晶。​​一、时空坐标中的创作语境​​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就义于长沙识字岭,彼时毛泽东正转战赣南指挥反"围剿"。受制于战时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噩耗抵至中央苏区约在12月中旬。参照毛泽东处理类似信息的审慎作风——1928年井冈山曾误传杨开慧牺牲而未轻信——此次必经多方信源核验。结合其1930年1月《如梦令·元旦》与2月《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创作间隔规律,可推知该词当完成于12月下旬至次年元月初。此时红一方面军主力正蛰伏于宁都黄陂、小布地区,战略决战前的紧张氛围与诗人悼亡之痛形成特殊的情感张力。二、血泪凝铸的文本肌理​​毛泽东将战地文书的刚烈与悼亡诗的柔婉熔铸一炉,在《蝶恋花·向板仓》中构建出独特的抒情范式。词中"百身莫赎"的悲怆,既是对杨开慧牺牲的痛彻肺腑,亦暗合其1930年12月25日致杨开益信中"立碑费用三十块大洋"的现实举措。这种情感的双向投射,在1957年《蝶恋花·游仙》中得到延续——当李淑一问及"骄杨"称谓,毛泽东以"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作答,将个体伤痛升华为革命者的精神丰碑。​​三、词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该词对《蝶恋花》词牌的三度运用,构成毛泽东词学实践的独特现象:1923年《别友》暗藏夫妻诀别之思,1930年《向板仓》直抒丧妻之恸,1957年《游仙》则升华为革命情谊的集体记忆。这种跨越时空的词调复现,突破传统词学"婉约""豪放"的二元分野。尤其在音律层面,韶山方音的诵读密码破解了"仇"字的韵脚之惑——当"楚""苦""骨"等字在湘音中归韵时,词作的音乐性方显完整,印证诗人对声律的精微把控。​​四、国学底蕴的现代重构​​毛泽东以史家笔法激活传统意象,在词中埋设多重文化密码:"凄楚"语出《梁书》却注入革命语境,"悲歌"化用汉乐府却指向阶级抗争。这种古今对话在"风帆更起"的典故挪用中达到巅峰——张孝祥词中的离愁别绪,在毛泽东笔下转化为"国际悲歌"的集体记忆。词中"更起"二字既承宋词脉络,又暗合红军"诱敌深入"的战略转折,实现个人情感与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五、刚柔并济的美学品格​​该词在婉约基调中涌动豪放气魄,形成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当"雾满龙冈"的战场实景与"杨柳轻飏"的浪漫想象交织,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成美学融合。这种刚柔相济特质,在1958年《蝶恋花·游仙》的发表争议中得到印证——章士钊对"骄"字的质疑,恰反衬出毛泽东突破传统词学性别书写的创新意识。正如其自述"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该词证明革命者的情感书写同样能登临词史高峰。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填补了毛泽东早期词作谱系的空白,更在于它创造了新型的革命抒情范式。当"板仓"的地理坐标与"向板仓"的情感矢量在词中交汇,诗人完成对个体记忆的史诗性重构,使私人化的悼亡悲歌升华为革命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这种将血缘亲情转化为革命信仰的书写策略,恰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独特缩影。

2. 作品点评

《蝶恋花·向板仓》以刚柔激荡的抒情范式突破婉约词传统格局,在"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的结句中,将革命者的铁血意志熔铸于词章肌理。毛泽东以战士本色重构婉约词境:当敌人试图以暴力摧毁革命者精神时,私领域的丧妻之痛转化为"向板仓"的阶级复仇宣言。词中"催战鼓"意象既映射1930年冬第一次反"围剿"的战场实况,更暗含"血泪凝旗"的象征意蕴——爱情悲歌升华为集体抗争的战歌。这种刚柔辩证的美学特质,通过"板仓"地理坐标与"向板仓"情感矢量的时空叠合,使私密悼亡升华为革命史诗,在词史长河中铸就血色浪漫的现代性突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释敬安《湖口吊高伯足》

下一篇:近现代·陈寅格《丁酉五日客广州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