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
# 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表示决心很大。,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群科济世穷":我要深入、缜密地研究各种科学知识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面壁十年图破壁":我要像达摩祖师面壁十年那样潜心钻研,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
# 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面壁:面对墙壁坐着。
"难酬蹈海亦英雄":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我投海殉国也算是英雄。
# 蹈海:投海殉身。晚清时期,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别名伍豪、飞飞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多地领导革命工作,参与南昌起义、长征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等职,参与内政外交重大方针制定实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万隆会议成功召开。周恩来一生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言志题材诗。介绍了青年周恩来1917年东渡日本寻求真理、1919年为投身国内革命放弃留学的经历,体现了他深入钻研学问以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表达了即便理想难酬仍愿献身救国的豪迈情怀,字里行间尽显革命青年“济世穷”的凌云壮志与投身时代洪流的热血担当。
2. 写作手法
双关:诗中“难酬蹈海亦英雄”里“蹈海”兼具“投海殉志”与“出洋求索”双重含义,既指陈天华投海壮举,又暗合东渡求学的时代语境,一词双关间彰显革命理想的悲壮与坚定。用典:“面壁十年图破壁”连用达摩面壁与张僧繇画龙破壁典故,以“面壁”喻潜心钻研,“破壁”喻革新壮举,借历史意象凝缩求学济世的宏大志向,使典故意蕴与时代精神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巧妙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意境。苏轼笔下,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淘尽世间无数英雄豪杰,尽显岁月沧桑与历史厚重。周恩来引用此典,却赋予全新积极内涵,将自己出国求学视作一场自我磨砺,仿若江水淘洗泥沙,只为成就更好的自己。“掉头东”源自梁启超《去国行》诗句“掉头不顾吾其东”。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借诗句抒发壮志未酬、东渡寻求救国之道的决绝。彼时,周恩来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境,与梁启超有几分相似,加之对梁氏著作的熟稔,便自然化用此句。这一“掉”字,生动展现出他毅然决然转身,毫不迟疑奔赴东洋的果敢姿态,尽显为探索真理义无反顾的决心,奠定全诗雄浑豪迈的基调。“邃密群科济世穷”直抒胸臆,明确道出周恩来东渡求学的目标。“济世穷”,完整表述为“济世之所穷”,意在扶助救济世间匮乏之物,而这匮乏之物,需从他彼时撰写的文章探寻究竟。1916年11月,在《中国现实之危机》里,他指出中国精神层面危机重重,国民道德沦丧,众人昏聩愚昧,不知国家为何物,缺失“国性、国魂”;《吾校新剧观》中又提及,中国百姓贫困、智识浅陋,举国上下如痴如醉、浑浑噩噩;《试论奢靡二说》里亦感叹,当时中国文化黑暗、民众生活困苦。可见,在周恩来眼中,中国亟待拯救的,正是民众的觉悟,是那能凝聚人心的国魂与国性。因而,“邃密群科济世穷”便是深入钻研各科知识,包括西方先进思想,以此改造中国社会民众“举国痴顽”的现状,借科学文明启迪民智,为蒙昧的大众做启蒙工作。“面壁十年图破壁”是前句“邃密群科济世穷”的进一步升华,着重展现“济世穷”过程中遭遇的艰难,以及周恩来面对困难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里,他赞许即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勇做“为社会开路之事”的精神。从事启发群众觉悟的工作,却暂时不被社会理解、接纳,恰似诗中所言“面壁”。这里的两个“壁”字,巧妙借喻尚未觉醒的民众。彼时,周恩来东渡日本,本欲求学济世,唤醒社会大众。但民众懵懂,一时难以理解其理念,甚至抵触排斥,宛如坚硬石壁。然而,他决心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毅力,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十年”并非实指,而是寓意长期艰辛的努力。他坚信,经长时间教育引导,终能感化群众,提升其觉悟,如同坚硬石壁最终被感化、消融。这种以宏大志向和耐心去启发民众觉悟的深刻思想,凝练成诗句,便是“面壁十年图破壁”,彰显出他对启蒙事业的执着与坚定信念。“难酬蹈海亦英雄”尽显周恩来为革命毅然放弃留学的豪迈气魄。“难酬蹈海”可从两方面解读。其一,理解为即便无法出洋寻求真理,投身革命同样堪称英雄。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紧迫,急需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即便放弃留学机会,在国内为革命拼搏,也不失英雄本色。其二,即便革命理想难以实现,选择跳海殉身,亦可谓英雄。1905年,陈天华留学日本期间,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决然投海自杀,以极端方式警醒国人。周恩来在诗末运用“蹈海”一词,显然与陈天华事迹相关。他以陈天华为榜样,表明自己为革命甘愿奉献一切,哪怕理想受挫,亦要以死明志的崇高决心,凸显出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革命紧密相连,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用“大江东去”“面壁”“蹈海”等典故,以大气豪迈之笔,尽显非凡人生追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青年周恩来“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以及为救国事业奉献一切的伟大革命精神。
# 此诗壮怀激烈、催人奋进、流传极广。看其气势、品其韵味,很难想象,这是周恩来19岁时的作品。100多年前的1917年夏天,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准备东渡日本求学,寻求革命真理,临行前,他挥毫写下经典诗句。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朱有华《周恩来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