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立志出乡关":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
# 乡关:家乡,故乡。
"学不成名誓不还":发誓学习不取得成绩就不回来。
# 成名:成就。
"埋骨何须桑梓地":死后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
# 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诗经·小雅·小弁》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何须:何必。
"人生无处不青山":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言志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立志走出家乡,以学成名的坚定决心,以及胸怀天下,不拘泥于故乡,四海为家的广阔胸襟。通过“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等语句展现其志在远方的抱负,借“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自己志在四方、为理想可抛却对故乡眷恋的豪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直接坦率地表达出少年毛泽东坚定离家求学、必求成名的强烈志向与决心,毫无保留地展露内心豪情。化用:对西乡隆盛的诗及中国经书上的经典词句进行化用,将古今中外的经典巧妙化为自己明志之语,在旧词新意间展现独特情志,既增添了文化底蕴,又表达出自己志在四方的宏大志向。
3. 分段赏析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开篇两句,诗意直白却饱含磅礴力量。少年毛泽东一心要冲破乡关的樊篱,以这句斩钉截铁的誓言,将自己求学的坚定决心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其志向之远大,仿若划破天际的曙光,令人心生震撼。“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意至此迎来升华。诗人先借“何须”一词,毅然否定了传统观念中死后必葬于故乡的执念,打破了人们对桑梓之地的固有眷恋;随即以“无处不青山”,坚定地肯定人生漫漫,世间处处皆可作为安身立命、寄托灵魂之所。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将前两句的志向延伸至更为辽阔、更为超脱的境界,使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深深领悟到一种超脱地域束缚、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收获诸多深刻启迪。
4. 作品点评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全诗文风质朴,诗句流畅顺口,平仄协调,读来朗朗动听。诗中,毛泽东巧妙化用古今经典语句,不着痕迹地将其转化为自己明志之语。整首诗简洁凝练,却蕴含着磅礴力量,看似通俗直白,实则尽显高雅志趣,毫无粗陋之感。这短短二十八字,是青年毛泽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不凡的志向与抱负。彼时的毛泽东,聪慧过人且性格倔强,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与顽强的毅力,怀揣着这首饱含壮志的诗篇,毅然决然地迈出家乡韶山冲。这一步,不仅是他对父亲期许的回应,更是他迈向广阔天地、开启伟大人生的首个关键转折,自此踏上了追逐理想、改变世界的漫漫征途。
#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要到外面的大世界经风雨见世面的心志。
现代武汉大学研究员曹应旺《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