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shǒu
·
·
sòng
wēn
shé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绿
shuǐ
qīng
shān
wǎng
duō
huà
tuó
nài
xiǎo
chóng
qiān
cūn
rén
shǐ
wàn
xiāo
shū
guǐ
chàng
zuò
xíng
wàn
xún
tiān
yáo
kàn
qiān
niú
láng
wèn
wēn
shén
shì
yàng
bēi
huān
zhú
shì
chūn
fēng
yáng
liǔ
wàn
qiān
tiáo
liù
亿
shén
zhōu
jìn
shùn
yáo
hóng
suí
xīn
fān
zuò
làng
qīng
shān
zhuó
huà
wéi
qiáo
tiān
lián
lǐng
yín
chú
luò
dòng
sān
tiě
yáo
jiè
wèn
wēn
jūn
wǎng
zhǐ
chuán
míng
zhú
zhào
tiān
shāo
liù
yuè
sān
shí
rén
mín
bào
jiāng
xiàn
xiāo
miè
le
xuè
chóng
xiǎng
lián
piān
néng
mèi
wēi
fēng
xiǎo
lín
chuāng
yáo
wàng
nán
tiān
xīn
rán
mìng

译文

绿水青山白白地存在很多,华佗面对小小的虫子也没有办法啊!千村长满了薜荔人却把粪便拉得到处都是,万户稀少冷落鬼在唱歌。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环绕天空遥看一千条银河。牛郎想要问瘟神的事情,一样的悲欢随着流水消逝。春风吹拂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大地到处都是舜尧一样的人。红雨随着心意翻起波浪,青山有意化成桥梁。天空连接着五岭银锄纷纷落下,大地震动着三河铁臂摇晃。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纸船明烛照着天空燃烧。阅读六月三十日的《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已经消灭了血吸虫病。各种思绪不断涌现,整夜都无法入睡。微风轻拂着拂晓的天空,旭日的光辉映照在窗前,我远远地望着南方天空,欣然提笔写作。

逐句剖析

"绿水青山枉自多":绿水青山白白地存在很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华佗面对小小的虫子也没有办法啊!

# 华佗:三国时名医。

"千村薜荔人遗矢":千村长满了薜荔人却把粪便拉得到处都是,

# 遗矢:遗屎。血吸虫病后期人常水泻。,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薜荔:亦称木莲、鬼馒头。

"万户萧疏鬼唱歌":万户稀少冷落鬼在唱歌。

# 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坐地日行八万里":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

# 坐地日行八万里:“坐地”二句:毛泽东1965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

"巡天遥看一千河":环绕天空遥看一千条银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牛郎想要问瘟神的事情,

# 牛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一样悲欢逐逝波":一样的悲欢随着流水消逝。

# 逐逝波:追逐流光逝水,一去而不复返。

"春风杨柳万千条":春风吹拂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六亿神州大地到处都是舜尧一样的人。

# 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舜尧: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圣人贤君。

"红雨随心翻作浪":红雨随着心意翻起波浪,

# 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有意化成桥梁。

"天连五岭银锄落":天空连接着五岭银锄纷纷落下,

# 五岭:指五岭山脉,泛指南方的大山。

"地动三河铁臂摇":大地震动着三河铁臂摇晃。

#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借问瘟君欲何往":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

"纸船明烛照天烧":纸船明烛照着天空燃烧。

# 纸船明烛:民间习俗,送神送鬼时往往点燃蜡烛,烧化纸船等。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阅读六月三十日的《人民日报》,

"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得知余江县已经消灭了血吸虫病。

# 血吸虫:一种白色线状寄生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钻进人的皮肤引发血吸虫病。患病者起初时下痢,继而食欲减退,精神萎弱,四体消瘦,逐渐削弱以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剧时,腹部膨大如鼓,俗称鼓胀,进入晚期后肝硬化,死亡率很高。,余江县:在江西省东北部。

"浮想联翩":各种思绪不断涌现,

"夜不能寐":整夜都无法入睡。

"微风拂晓":微风轻拂着拂晓的天空,

"旭日临窗":旭日的光辉映照在窗前,

"遥望南天":我远远地望着南方天空,

"欣然命笔":欣然提笔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毛泽东于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获悉余江消灭血吸虫后创作的组诗。第一首通过描绘农村萧条凄凉之景,揭露旧社会血吸虫病的肆虐横行与疫区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第二首则展现新社会民众征服自然、治山理水、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壮阔场景。两首诗虽独立成篇却浑然一体,以新旧社会对比贯穿,结构如词之上下片般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诗句意象生动鲜明,蕴含深厚历史纵深与情感力量,读来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血吸虫病于中国肆虐长达2000余年,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堪称旧时代遗留的沉重“疫”痕。建国伊始,中共中央便将血吸虫病防治提上重要日程。1953年前后,百余名医务人员奔赴重疫区江西余江县(现鹰潭市余江区),投身抗疫一线,成功治愈千余人。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于最高国务会议上着重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将其郑重写入《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迅速组建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大批医疗队星夜兼程奔赴疫区,一场与“瘟神”的较量全面拉开帷幕。余江县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喊出“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响亮口号,鼓足干劲,向血吸虫病发起冲锋。他们大力兴修水利,平整沟壑,彻底铲除血吸虫滋生的土壤。凭借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仅耗时两年,便成功根绝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这一喜讯,刊载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阅后,满心欣慰,激动得彻夜难眠。次日清晨,他迎着朝阳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创作完成后,毛泽东还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文字记录彼时喜悦心境。这两首诗最早亮相于《诗刊》1958年10月号,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与第八版同步刊发,彼时题为《送瘟神二首》。1963年,此诗正式收入《毛主席诗词》,定名为《七律二首・送瘟神》,成为中国人民战胜疫病、改天换地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联章体七律诗,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抒情诗。通过血吸虫病在旧社会长期流行、危害严重的状况与新社会迅速被消灭的对比,揭示了旧社会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现出的实干精神和改造山河的奋斗成果。

2. 写作手法

对比:“绿水青山枉自多”“春风杨柳万千条”江南山水本应明媚秀丽,却因血吸虫病肆虐而沦为“枉自多”的空寂背景。“枉自”二字将自然之美与民生之苦强行割裂,以乐景衬哀情,凸显疾病对生命的摧残。春风拂柳的明快意象,与“万千条”的蓬勃生机形成强烈反差,直接映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焕发生机的气象,自然景物从“枉自”的旁观者变为“着意”的参与者。化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红雨”一词,化用了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中的“桃花乱落如红雨”,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这里的“红雨”不再是李贺诗中引发暮春伤感的落花,而是象征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内心的喜悦与热情,它们如同欢快的波浪,随心翻涌。借景抒情:“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银锄”“铁臂”与“五岭”“三河”的自然碰撞,使工具与肢体成为改造自然的武器,景物的“落”与“摇”实则是人民劳动力量的视觉化呈现,借景物动态传递改天换地的革命激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宛如一幅凝重悲怆的历史画卷,将旧社会血吸虫病长期肆虐的惨状,毫无保留地铺陈在读者眼前。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诗人以看似平静的笔触,掀起惊涛骇浪。江南之地,本应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那连绵的青山、澄澈的绿水,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然而,在血吸虫病的阴影笼罩下,这一切美好都变得毫无意义。“枉自多”三个字,饱含着无尽的悲愤与无奈,山河依旧,可人民却在病痛中苦苦挣扎,人口锐减,曾经的繁荣昌盛不复存在。即便如华佗这般医术精湛、妙手回春的神医,面对这小小的血吸虫,也只能徒呼奈何,束手无策。这不仅是对血吸虫病危害之烈的深刻揭示,更是对旧社会医疗水平落后、无法拯救民众于水火的有力控诉,字里行间,满是疫区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也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细腻而冷峻的笔触,勾勒出广大江南农村遭受血吸虫病侵蚀后的悲惨图景。千村万户,原本应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祥和景象,此刻却被荒草丛生的薜荔所覆盖,一片荒芜破败。患病的人们身体虚弱,饱受腹泻之苦,生活陷入绝境。村子里人丁稀少,许多人或是被病魔夺走生命,或是不堪病痛折磨远走他乡,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和萧条冷落的氛围。那若有若无的声音,仿佛不是人间的气息,而是恶鬼在放声悲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悲剧,让人读来毛骨悚然,心痛不已。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视角陡然一转,从人间的苦难跳脱出来,进入到广袤无垠的宇宙时空。诗人以超凡的想象力,带领读者领略地球的自转与星河的浩渺。我们坐在地球上,看似静止不动,实则随着地球的转动,每天能行进八万里的路程;抬眼望去,仿佛能沿着天路,遥遥望见那无数闪烁的星河。这两句诗看似与血吸虫病毫无关联,实则以宏大的宇宙观为背景,衬托出人间苦难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沧桑,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尾联“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人的思绪由宇宙星河重新拉回到人间,巧妙地借助牛郎这一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一场跨越天地的对话。牛郎,作为天上诸神中出身于劳动人民的代表,对人间的疾苦向来格外关心。当他询问起人间瘟神肆虐的情况时,诗人给出了坚定的回答:往昔血吸虫给人民带来的悲哀与痛苦,都已如同那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这既是对第一首诗的总结,宣告了旧时代苦难的终结,又如同桥梁一般,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首诗对新时代的赞美,为全诗情感的转折埋下了伏笔。第二首诗则犹如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赞歌,描绘出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辉照耀下,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战胜瘟神、改造自然,让祖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动人景象。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以欢快明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画面。春风轻拂,杨柳依依,万千条柳枝随风摇曳,仿佛在为新时代的到来欢呼喝彩。在这片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六亿人民意气风发,每个人都仿佛古代圣明的君主尧舜一般,充满智慧与力量,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象,更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人民在新社会所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穷智慧,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紧承首联的意境,进一步拓展了新中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画面。“红雨”一词,化用了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中的“桃花乱落如红雨”,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这里的“红雨”不再是李贺诗中引发暮春伤感的落花,而是象征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内心的喜悦与热情,它们如同欢快的波浪,随心翻涌。“青山”也不再是旧时代阻碍交通、让人望而却步的天堑,而是在人民的努力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化作沟通各地的桥梁。“随心”“着意”两个词,将自然景观与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完美融合,情景交融,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明艳,又流露出诗人内心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无限热爱与喜悦之情。颈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劳动场景。“五岭”绵延于南方,“三河”奔腾于北国,它们代表着祖国广袤的大地。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手持银光闪闪的锄头,奋力挥舞,那锄头落下的力量仿佛能连接天地;他们裸露着坚实有力的臂膀,挥洒着汗水,每一次劳动都让大地为之震动。这两句诗通过对劳动场景的生动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劈山治水、改造山河的雄伟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生动诠释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深刻内涵,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热火朝天、充满激情与希望的时代。尾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诗人以幽默诙谐又坚定有力的语言,对两首诗进行了总结,点明了“送瘟神”的主题。在民间传统习俗中,人们会通过焚烧纸船、点亮明烛的方式,来送走瘟神,祈求平安。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一习俗,将其与新中国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相结合,表达了中国人民战胜病魔、送走瘟神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纸船明烛”一旦点燃,熊熊火光冲天而起,那瘟神再也无处遁形,只能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诗人以“瘟君”称呼血吸虫,看似尊称,实则充满调侃与嘲讽意味,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战胜瘟神后的喜悦与自豪,又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

4. 作品点评

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以其高瞻远瞩的视野、广阔无垠的胸怀,在诗中展现了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悠久的历史纵深。他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深厚炽热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坚定的信念与激情。当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一旷古未有的喜讯时,他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诗思潮涌,挥笔写下这两首气壮山河的诗篇。这组诗不仅是毛泽东个人伟大人格和气魄的生动体现,更是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想像在这里占据着中枢的地位。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一现实事件反映人诗人的头脑中,诗人对它作出判断,引起一定的情感,由这情感又唤起一系列的想像,这想像的意象又加强了这情感。这就是浮想联。而把这联翩的浮想,经过剪裁,加以润色,用一定工具,在这里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便成为诗篇。

现代诗人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

# 这首送瘟神的诗,联系“春风杨柳”,联系“尽舜尧”,联系“天连”、“地动”,不光是为了消灭血吸虫,也概括了像血吸虫那样丑恶的害人的东西。这些东西,它们在旧社会可以危害甚烈。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提高了觉悟,团结起来,发挥智慧和干不论什么丑恶害人的东西都可以消除掉。这是《送瘟神》二首中所具有的深刻的含义。

现代编辑家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

# 这两首诗集中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的文学创作理论。同时,这两首诗不仅是作者所倡导的民歌与古典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而且是这一结合的经典之作。从传统的格律看,其音韵、对偶均属正体。在内容上,将人与华佗治病的历史故事、牛郎的神话传说、后人对尧舜的赞美以及自然科学(天文学)方面的地球自转、银河等老百姓熟悉不过的事情,与消灭血吸虫、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形象生动、贴切、易于理解,尤其是诗中所透露喜怒哀乐,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共同感受。

不详诗人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王国维《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

下一篇:近现代·王国维《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