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豪情似旧时":腥风血雨磨不掉我当年的豪情壮志,
# 旧时:以前。
"花开花落两由之":任凭花开花谢革命的决心坚如磐石。
# 两由之:任随它花开花落去吧。由:任随。之:代词,指花开花落。,花开花落:喻世事变化、人事荣枯。
"何期泪洒江南雨":怎想到这大雨的日子我挥泪如雨,
# 江南雨:送杨铨入殓时,天正下雨,这里含有悲痛深切、泪如雨下的意思。,何期:哪里想到。
"又为斯民哭健儿":又为祖国痛哭失去了一位坚强战士。
# 健儿:指杨铨。,斯民:此民,指人民。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前两句以看似低沉麻木的心境描写作铺垫,实则为反语,极言压迫之重;后两句笔锋突转,融景入情,在江南雨中为牺牲的革命健儿痛哭,表达了诗人对亡友杨铨的沉痛悼念,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开篇这两句,从情绪格调上看,尽显压抑与低回。诗人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热情,给人一种消沉之感。然而,这正是鲁迅的巧妙布局。作为一位始终心系革命、笔耕不辍的斗士,他不可能真的对时势、对革命同仁的命运无动于衷。此处的情感低落,是为后文情感的强烈爆发积蓄力量。通过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在前后的反差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他情感的波澜壮阔。反衬:以景衬情,“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中,“江南雨”这一自然景象成为情感的载体。江南的雨营造出一种哀伤、凄冷的氛围,与诗人因杨铨牺牲而悲痛涕泪的情感相契合,以雨景的凄凉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巨大悲痛,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前文压抑,此处情感陡然喷薄而出。“何期”突出意外悲痛,“江南雨”融景入情,“又”字呼应前文压抑心境,暗示悲剧不断,在情感先抑后扬中,凸显对挚友牺牲的沉痛哀悼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以先前的压抑反衬出此刻情感的强烈。情景交融:诗句将诗人的泪水与江南雨融合在一起,“泪洒江南雨”既是实写诗人在雨中哭泣的场景,又通过雨景来强化、烘托内心的悲痛之情,达到了景与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革命健儿牺牲的沉痛哀悼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悲愤。铺垫:“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起笔用反语,以低沉、麻木的表述,营造压抑低回的情绪格调。表面说对世事无动于衷,实则强调社会压迫沉重,看似与悼念挚友无关,却为后文情感爆发蓄势,这是情感上的铺垫。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起笔便以反语呈现,表面上似乎在诉说自己如今心境已不再如往昔那般充满豪情,面对花开花落、人事变迁都能无动于衷,任其自然发展。实则是鲁迅以这种低沉、麻木的表述,来极度强调当时社会压迫的沉重,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从艺术手法看,这是欲扬先抑,看似与悼念挚友无关,只是在写自身感受,营造出压抑低回的情绪格调。但熟知鲁迅的人都明白,作为坚定的革命家,他绝不可能对世事真正淡漠,这种低回的情感表达,是为后文情感的爆发积蓄力量。后两句“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笔锋陡然一转,先前压抑的情感瞬间冲破黑暗的禁锢,如汹涌浪潮般喷薄而出。“何期”一词,突出了杨铨牺牲带来的意外与悲痛。在江南的雨幕中,鲁迅涕泪横流,哭悼这位为民众而战的革命健儿。此句融景入情,将江南雨与自己的泪水相融合,使悲痛之情更加深沉真挚。“又”字更是意味深长,既暗示了在国民政府黑暗统治下,革命者被暗杀的悲剧不断上演,又呼应了前两句所营造的压抑心境,点明正是这残酷的现实让自己看似“麻木”,使诗歌前后逻辑紧密相连,情感上先抑后扬,情景交融,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与常见悼亡诗不同,在这首诗里,鲁迅鲜少着墨于被悼念者的身世、品行与才学,仅以“健儿”一词稍作提及。他将笔触更多地聚焦于自身心境与情感的抒发,使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韵味与内涵。
# 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
现代著名学者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下一篇:近现代·朱德《出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