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wǎn
dài
ān
lán
jiāng
jū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wài
rén
jiāng
jūn
cǎi
wēi
shī
chēng
xiè
huà
yǒng
duó
wēi
xuè
dōng
guā
shǒu
táng
guī
shā
chǎng
jìng
yǔn
mìng
zhuàng
zhì
wéi

译文

外敌欺侮需要有人抵御,将军出征吟诵《采薇》诗篇。部队号称是机械化武装,勇猛作战夺取虎罴般威风。在冬瓜镇浴血坚守苦战,驱逐日寇从棠吉得胜而归。在战场上竟然牺牲性命,可壮志并未违背死而无憾。

逐句剖析

"外侮需人御":外敌欺侮需要有人抵御,

# 御:抵挡。,外侮:外国侵略者,指日寇。侮:欺负,侮辱。此指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将军赋采薇":将军出征吟诵《采薇》诗篇。

# 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师称机械化":部队号称是机械化武装,

# 师:军队。此指戴所率领的国民党第5军第200师。

"勇夺虎罴威":勇猛作战夺取虎罴般威风。

# 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罴,见《七律·冬云》(罴)注。

"浴血冬瓜守":在冬瓜镇浴血坚守苦战,

# 冬瓜:一作“冬瓜”,即同古,缅甸南部重镇。

"驱倭棠吉归":驱逐日寇从棠吉得胜而归。

# 棠吉:缅甸中部地名。

"沙场竟殒命":在战场上竟然牺牲性命,

# 殒命:丧命。,竟:副词,竟然,表示有点出乎意料。,沙场:即战场。

"壮志也无违":可壮志并未违背死而无憾。

# 无违:没有违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是现当代毛泽东于1943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悼念在赴缅甸作战中壮烈牺牲的国民党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主题是歌颂戴安澜的抗日功绩,表达对英雄的沉痛悼念。运用用典、借代等写作手法。首联点明出征背景,颔联写部队风貌,颈联述战斗功绩,尾联叹惋牺牲。此诗最早发表于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富有感情色彩,体现对英烈的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42年5月,戴安澜所率部队在从缅甸撤退回国内的途中,遭遇敌军伏击。激战中,戴安澜被流弹击中,于5月26日不幸殉国。同年秋季,广西全州举办了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彼时,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特意送上挽诗,该诗依据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另有“海鸥将军千古”这一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爱国诗。通过悼念戴安澜将军在抗日战场上的壮烈牺牲,歌颂其英勇无畏、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沉痛哀悼与崇高敬意,同时蕴含着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卒章显志:“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在诗的结尾,诗人描述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这一令人悲痛的结局后,笔锋一转,指出将军虽死,但其抗日御敌、保家卫国的壮志得以践行。这里卒章显志,既表达了对戴安澜将军牺牲的沉痛哀悼,更彰显出将军伟大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将全诗对将军的赞颂与敬意推向高潮,也凸显了全诗歌颂英雄、激励民族斗志的主题。借代:“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中的“外侮”。这里的“外侮”代指日本侵略者,诗人没有直接点明侵略者的具体身份,而是用“外侮”这一概念来指代,以对侵略行为的描述代指侵略者本身,简洁有力地概括了当时面临外敌入侵的严峻局势,引发读者对侵略者行径的愤慨,同时也为引出戴安澜将军出征御敌的情节做铺垫。用典:“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一句,巧用《诗经·小雅·采薇》的典故。在《诗经》中,《采薇》描述了戍边战士离家出征、艰苦作战的情景,体现出战士们为保家卫国,在出征途中的复杂情感与坚定意志。在本诗中,作者以戴安澜将军率部出征抗日,与《采薇》中战士出征的情景相呼应,将将军置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大背景下。这里以《采薇》之典,生动展现戴安澜将军在国家遭受外侮时,毅然决然率军奔赴战场,如古时戍边战士般肩负起抵御外敌重任,表达出对将军爱国精神与英勇出征行为的高度赞扬。

3. 分段赏析

首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开篇直叙戴安澜将军率部入缅抗日之事。国难之际,亟需栋梁之才御敌,将军毅然受命出征。诗人将戴安澜置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宏大背景中,开篇便凸显其伟岸形象,正气弥漫全诗。“赋采薇”巧用古典,精准恰当,叙事间尽显从容气度,行文处洋溢典雅韵致。颔联“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对仗工整,着重彰显戴安澜将军麾下第二零零师的威严气势。上句突出部队装备精良,契合机械化部队特质。但诗人深知,战争胜负关键在人,下句便强调将士勇猛无畏,笔法细腻周全,更蕴含唯物辩证思想,见识高远。传统诗词多用虎罴喻勇猛之师,此句“勇夺虎罴威”更进一层,生动展现部队神勇,为全诗精彩之笔。“机械”“虎罴”自对精巧,颇具匠心。颈联“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延续对仗工整的风格。诗句进一步讲述第二零零师在缅甸的战斗征程。“东瓜”“棠吉”等异域战地之名入诗,真实记录战事,堪为“诗史”。追悼会参与者多为该师将士,诗中提及这些战斗经历,让他们倍感亲切,也使挽诗取得良好政治效果。尾联“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笔锋转回戴安澜将军自身,沉痛哀悼其壮志未酬身先死,点明挽诗主题。虽痛惜不已,但转念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及中华民族抗战大业捐躯,便觉其死重如泰山,故以“壮志无违”赞之。将军问心无愧,英灵可安。此句卒章显“志”,这“志”既是戴安澜将军之志,也是毛泽东之志,更是全体中华儿女之志。日寇子弹能摧毁将军肉体,却无法磨灭其精神。一人之志不可夺,更何况四万万同胞!此诗悼念为国牺牲者,更弘扬民族之魂,笔力厚重,主旨宏大!

4. 作品点评

全诗围绕戴安澜将军率部入缅抗日展开,以缅南东瓜之战、缅中棠吉之战,以及缅北遇伏牺牲的历程为脉络,赞颂戴安澜将军抗击日寇的卓越功绩与抵御侵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为民族大义英勇捐躯,此诗如悲恸长歌,让其英名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以戴安澜将军率部人缅抗日为题材,以缅南东瓜之战、缅中棠吉之战以及缅北遭遇伏击、不幸牺牲为线索,歌颂了戴安澜将军的抗日伟绩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概。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献身,长歌当哭,英名永存。

现代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咏贾谊》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洪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