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kàn
shā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sān
shàng
běi
gāo
fēng
háng
zhōu
wàng
kōng
fēi
fèng
tíng
biān
shù
táo
huā
lǐng
shàng
fēng
lái
xún
shàn
lěng
duì
měi
rén
piàn
piāo
piāo
xià
huān
yíng
yǒu
wǎn
yīng

译文

三次登上杭州灵隐寺后的北高峰,放眼望去整个杭州的整个景色都在眼底。飞凤亭边的树,桃花岭上的风,都美丽怡人。感觉到热了就去扇子峰,感觉到冷了就去美人峰。黄莺像一片树叶优美的舞姿翩翩而落,北高峰欢迎你,黄莺。

逐句剖析

"三上北高峰":三次登上杭州灵隐寺后的北高峰,

# 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为西湖群山之一。在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根据作者自注,诗中的「扇子」指扇子岭,「佳人」指美人峰。

"杭州一望空":放眼望去整个杭州的整个景色都在眼底。

# 一望空:一览无余。

"飞凤亭边树":飞凤亭边的树,

# 飞凤亭:在保俶塔下。

"桃花岭上风":桃花岭上的风,都美丽怡人。

# 桃花岭:即桃源岭,在杭州植物园附近。毛主席第二次登北高峰,由玉泉过桃源岭而上北高峰,见《王芳回忆录》。

"热来寻扇子":感觉到热了就去扇子峰,

# 扇子:即“扇子岭”,在北高峰附近。

"冷去对美人":感觉到冷了就去美人峰。

# 美人:指美人峰,在北高峰附近。

"一片飘飘下":黄莺像一片树叶优美的舞姿翩翩而落,

"欢迎有晚鹰":北高峰欢迎你,黄莺。

# 晚鹰:黄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律·看山》是毛泽东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登山看山展开,内容上描绘了诗人登上北高峰所见的杭州景色,如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等。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上不同季节或天气下的景致,如“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充满趣味。首联点明登山的地点和眺望的视野;颔联具体描写山中景色;颈联独特地表达对山上事物的感受;尾联写飘落之物和晚鹰飞来,似在欢迎自己。这首诗意境开阔,富有生活情趣,以独特视角展现山上风光,情景交融,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55年夏秋之交,毛泽东前往杭州休憩。在杭期间,他心情愉悦,游兴大发,先后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以及五云山等山峰。登山途中,名胜古迹和南方山峦那秀丽幽美的风光常常令他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诗意也油然而生。就在这一时期,他接连创作了三首诗,此为其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叙述观赏山水风光的历程,着重体现游兴之浓厚。“三上北高峰”,此“三上”不必拘泥于确切的三次,古人常以“三”表多,且毛泽东确实多次登览此山。当他登上高峰顶端,环顾杭州城,视野开阔,一望无际,故而次句写道:“杭州一望空。”这里的“空”字,并非虚无缥缈之意。颔联描绘登上北高峰后目之所及的景色。“飞凤亭”与“桃花岭”皆是极目远眺时杭州的绝美风光。诗人将视线从广袤的天际收回,聚焦于西南诸峰,精心选取几座山融入诗中。一句对应一座山,巧妙借助山名成对,营造出独特的诗境。依次涉及宝石山、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飞凤”对“桃花”,虽对仗不算极为工整,却符合格律,且富有动态美感。而“扇子”与“美人”,本就天然成对,若置于句首,无需调整;若以“美人对扇子”,则既符合格律又对仗工整。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达看山这一主题,刻画“扇子岭”和“美人峰”两处胜景,并借此展开丰富联想。“冷去”“来”和“去”在这里作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处仅留下“热”与“冷”,其含义并非单纯指代气候的冷热,而是蕴含着深远的寄托,与当时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相契合。尾联展现作者下山时的轻盈姿态与闲适心境,别具一番意蕴。“晚鹰飘飖而下”,似在表示欢迎。这里的“晚鹰”究竟指什么?诗题是“看山”,前文所写诸多景色皆围绕山展开,十分切题。由此推断,“晚鹰”应当指山,或者就是灵鹫峰。灵鹫峰又名飞来峰,位于北高峰南、灵隐寺前。相传天竺(今印度)高僧慧理登上此山,因山形似灵鹫,且鹰属鸟类,为押韵而称为“晚鹰”,也是合乎情理的。毛泽东向来反对生硬刻板地照搬,所以如此处理,自在情理之中。

2.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一种平和自然的笔触开篇,毫无突兀之感。行文之中,节奏把握精妙,至结尾处,收韵显得格外轻盈灵动,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不难看出,诗人在创作时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力,于平淡之中见真章,使诗作别具一番独特韵味,令人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五云山》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咏贾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