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山上五云飞":五色彩云在五云山顶环绕飘荡,
# 五云山: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群山之一,邻近钱塘江。据传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故以“五云”名之。关于山的得名,民间还流传着观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经此山,流连忘返,遗落莲花,化为五色祥云的故事。
"远接群峰近拂堤":向远处与众多山峰相连,近处山脚下即是钱塘江堤岸。
# 堤:指钱塘江的江堤。,群峰:指的是西湖西南和南面诸峰,如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月桂峰、白鹤峰等。
"若问杭州何处好":如果有人问杭州什么地方最美,
"此中听得野莺啼":你会听到这座山中野莺婉转鸣叫的声音。
# 野莺:一种身体很小,褐黄色羽毛、嘴短而尖、叫声清脆的小鸟。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五云山云雾缭绕、野莺啼鸣的生动景象,通过登山所见所闻,流露出诗人暂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
2. 写作手法
设问:“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突出了五云山听莺啼的独特体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感官描写:“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此中听得野莺啼”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多感官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五云山的自然美景。情景交融:“五云山上五云飞”与“此中听得野莺啼”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闲适心境完美融合,通过景物描写自然流露出愉悦之情。引用:文中先后引用《云栖纪事》“五色瑞云盘旋其上”的传说和张岱《西湖寻梦》“冈阜深秀,林峦蔚起”的记载,既点明五云山得名由来和神话色彩,又以古人笔墨佐证其壮丽景色,使描写兼具文化底蕴和权威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五云山的壮丽景观和独特地理位置。首句“五云山上五云飞”采用重复修辞手法,前一个“五云”直指山名,呼应《云栖纪事》中“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名”的典故;后一个“五云飞”则生动描绘了山顶彩云缭绕、变幻流动的奇幻景象。这种重复不仅形成音韵上的回环之美,更通过文字的重叠强化了五云山得名的缘由,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那“五色瑞云”在山巅盘旋的奇观。次句“远接群峰近拂堤”则如展开一幅山水长卷,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五云山的地理环境。“远接”二字写出它与西湖周边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灵峰山、月桂峰等群峰的连绵之势,这些山峰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五云山;“近拂”二字则细腻描摹云气轻掠钱塘江堤的灵动之态,一个“拂”字将无形的云气拟人化,赋予其轻柔曼妙的动感。明人张岱在《西湖寻梦》中对五云山“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长江带绕,西湖镜开”的精彩描写,在此句中得到了诗意的浓缩和升华。诗人通过“接”与“拂”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将远景与近景、山色与水光有机串联,构成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后两句诗以别具匠心的设问手法,避开“欲把西湖比西子”的传统赞颂角度,独辟蹊径地展现五云山的清幽之趣。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世人皆道西湖美,而诗人却独爱五云山的“野莺啼”。这一听觉意象与前文的视觉描写形成感官上的互补与递进,通过山野间自然的鸟鸣声,既呼应了毛泽东“携书登山”的休养生活,又暗合其追求宁静致远的心理状态。据记载,毛泽东当时为治疗失眠而“几乎日日携书登山”,在罕有人迹的山径中享受“四个小时不与外界联系”的独处时光。这种对自然天籁的欣赏,既体现了诗人突破常规的审美取向,也折射出特定时期的心境需求。诗中“野莺啼”的静谧意境,与西湖景区的“喧嚣嘈杂”形成鲜明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置身山野,享受孤独漫步”的精神追求。同时,“野莺啼”三个字也生动展现了五云山“重峦叠嶂之间,杂花茂树”的生态之美,暗示这里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将个人体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写法,使简单的景物描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既表现了诗人豪放性格中追求宁静的一面,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全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织、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表现力。
4. 作品点评
《七绝·五云山》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对感官体验的精准捕捉。全诗仅四句,却通过视听交融的描写,营造出鲜明的画面感和现场感。前两句“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以开阔的视觉意象铺垫,后两句“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聚焦于清脆的莺啼声,视听结合中凸显闲适心境。这种对感官感受的真实呈现,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生动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毛泽东通过野莺啼鸣这一听觉细节,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闲适之趣融为一体。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五律·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