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
·
yún
shā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yún
shān
shàng
yún
fēi
yuǎn
jiē
qún
fēng
jìn
ruò
wèn
háng
zhōu
chù
hǎo
zhōng
tīng
yīng

译文

五色彩云在五云山顶环绕飘荡,向远处与众多山峰相连,近处山脚下即是钱塘江堤岸。如果有人问杭州什么地方最美,你会听到这座山中野莺婉转鸣叫的声音。

逐句剖析

"五云山上五云飞":五色彩云在五云山顶环绕飘荡,

# 五云山: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群山之一,邻近钱塘江。据传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故以“五云”名之。关于山的得名,民间还流传着观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经此山,流连忘返,遗落莲花,化为五色祥云的故事。

"远接群峰近拂堤":向远处与众多山峰相连,近处山脚下即是钱塘江堤岸。

# 堤:指钱塘江的江堤。,群峰:指的是西湖西南和南面诸峰,如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月桂峰、白鹤峰等。

"若问杭州何处好":如果有人问杭州什么地方最美,

"此中听得野莺啼":你会听到这座山中野莺婉转鸣叫的声音。

# 野莺:一种身体很小,褐黄色羽毛、嘴短而尖、叫声清脆的小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绝·五云山》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与《看山》和《莫干山》同时写于游历杭州美景之时,同样是写景抒怀的即兴之作。这首诗以杭州五云山为描写对象,通过“五云飞”的视觉意象和“野莺啼”的听觉感受,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诗中运用设问手法,在“杭州何处好”的寻常发问后,以山间莺啼作答,既突出了五云山的幽静之美,又流露出诗人暂离政务、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将山水之乐与个人情怀自然融合,展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七绝·五云山》是毛泽东1955年在杭州休养期间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当时正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全党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在这政治清明、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来到杭州休养。在医生建议下,他经常携书登山,漫步于西湖群山之间。五云山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山上林木葱郁,野莺啼鸣,为诗人提供了难得的闲适时光。正是在这样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毛泽东创作了这首描绘五云山“云海奇观”和“自然野趣”的七言绝句。诗中“五云飞”的壮阔气象与“野莺啼”的幽静意趣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也流露出其欢快愉悦的心境。这首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的风景诗,不仅记录了毛泽东暂离政务、亲近自然的闲适生活,更折射出诗人对国家蓬勃发展态势的欣慰之情,成为研究毛泽东诗词创作和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昂扬奋进时代风貌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五云山云雾缭绕、野莺啼鸣的生动景象,通过登山所见所闻,流露出诗人暂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

2. 写作手法

设问:“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突出了五云山听莺啼的独特体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感官描写:“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此中听得野莺啼”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多感官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五云山的自然美景。情景交融:“五云山上五云飞”与“此中听得野莺啼”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闲适心境完美融合,通过景物描写自然流露出愉悦之情。引用:文中先后引用《云栖纪事》“五色瑞云盘旋其上”的传说和张岱《西湖寻梦》“冈阜深秀,林峦蔚起”的记载,既点明五云山得名由来和神话色彩,又以古人笔墨佐证其壮丽景色,使描写兼具文化底蕴和权威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五云山的壮丽景观和独特地理位置。首句“五云山上五云飞”采用重复修辞手法,前一个“五云”直指山名,呼应《云栖纪事》中“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名”的典故;后一个“五云飞”则生动描绘了山顶彩云缭绕、变幻流动的奇幻景象。这种重复不仅形成音韵上的回环之美,更通过文字的重叠强化了五云山得名的缘由,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那“五色瑞云”在山巅盘旋的奇观。次句“远接群峰近拂堤”则如展开一幅山水长卷,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五云山的地理环境。“远接”二字写出它与西湖周边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灵峰山、月桂峰等群峰的连绵之势,这些山峰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五云山;“近拂”二字则细腻描摹云气轻掠钱塘江堤的灵动之态,一个“拂”字将无形的云气拟人化,赋予其轻柔曼妙的动感。明人张岱在《西湖寻梦》中对五云山“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长江带绕,西湖镜开”的精彩描写,在此句中得到了诗意的浓缩和升华。诗人通过“接”与“拂”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将远景与近景、山色与水光有机串联,构成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后两句诗以别具匠心的设问手法,避开“欲把西湖比西子”的传统赞颂角度,独辟蹊径地展现五云山的清幽之趣。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世人皆道西湖美,而诗人却独爱五云山的“野莺啼”。这一听觉意象与前文的视觉描写形成感官上的互补与递进,通过山野间自然的鸟鸣声,既呼应了毛泽东“携书登山”的休养生活,又暗合其追求宁静致远的心理状态。据记载,毛泽东当时为治疗失眠而“几乎日日携书登山”,在罕有人迹的山径中享受“四个小时不与外界联系”的独处时光。这种对自然天籁的欣赏,既体现了诗人突破常规的审美取向,也折射出特定时期的心境需求。诗中“野莺啼”的静谧意境,与西湖景区的“喧嚣嘈杂”形成鲜明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置身山野,享受孤独漫步”的精神追求。同时,“野莺啼”三个字也生动展现了五云山“重峦叠嶂之间,杂花茂树”的生态之美,暗示这里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将个人体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写法,使简单的景物描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既表现了诗人豪放性格中追求宁静的一面,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全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织、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表现力。

4. 作品点评

《七绝·五云山》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对感官体验的精准捕捉。全诗仅四句,却通过视听交融的描写,营造出鲜明的画面感和现场感。前两句“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以开阔的视觉意象铺垫,后两句“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聚焦于清脆的莺啼声,视听结合中凸显闲适心境。这种对感官感受的真实呈现,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生动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毛泽东通过野莺啼鸣这一听觉细节,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闲适之趣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五律·看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