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jiǎng
guì
zhàn
zhēng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fēng
yún
biàn
jūn
chóng
kāi
zhàn
xiàng
rén
jiān
dōu
shì
yuàn
zhěn
huáng
liáng
zài
xiàn
hóng
yuè
guò
tīng
jiāng
zhí
xià
lóng
yán
shàng
háng
shōu
shí
jīn
ōu
piàn
fēn
tián
fēn
zhēn
máng

译文

风起云涌,局势变化莫测,军阀再次开战。他们洒向民众的尽是无边的怨恨,他们的黄粱美梦仅是昙花一现。红军越过汀江,直逼龙岩与上杭。收取了祖国山河之一角作为根据地,农民欢欣鼓舞分田分地忙。

逐句剖析

"风云突变":风起云涌,局势变化莫测,

# 风云:风起云飞,形态多变,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这里指时局。

"军阀重开战":军阀再次开战。

# 军阀重开战:军阀指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洋政府时代,军阀混战,连年不断;蒋介石国民党建都南京,曾取得暂时的妥协,至此战端又启,所以说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他们洒向民众的尽是无边的怨恨,

# 怨:是说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对军阀的怨恨。,洒:由风云化出。

"一枕黄梁再现":他们的黄粱美梦仅是昙花一现。

# 一枕黄梁: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一个叫卢生的,在旅店向一个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转了一圈人生,醒来一看,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黄粱(小米饭)。

"红旗跃过汀江":红军越过汀江,

# 汀江:也叫汀水,又名鄞江。发源于福建西部长汀县东北境杉岭山脉的大悲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是福建境内第三大河,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注入韩江。,红旗:借代词,指打红旗的人,即红军。

"直下龙岩上杭":直逼龙岩与上杭。

# 上杭:县名,在龙岩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之一。,龙岩: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

"收拾金瓯一片":收取了祖国山河之一角作为根据地,

# 金瓯:指国土。

"分田分地真忙":农民欢欣鼓舞分田分地忙。

# 分田分地:实行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这一些活动也包括在“收拾”的含义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蒋桂战争》这是毛泽东的作品之一,该词以“军阀重开战”为历史切口,通过“风云突变”“洒向人间都是怨”的批判性意象,揭露军阀割据对人民的荼毒;而“红旗跃过汀江”“分田分地真公道”的革命叙事,则建构起工农武装割据的合法性叙事。全词既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诗意呈现,也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的艺术化转译,在政治话语与文学想象的碰撞中,开创了红色文艺“以诗证史”的创作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平乐·蒋桂战争》的文本流变史,构成了红色经典建构的典型样本。该词最初以《清平乐》词牌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时,呈现为"无题"状态,这种匿名化处理暗合当时意识形态对历史具体性的消解策略。至1963年《毛主席诗词》编纂时,编者增补"蒋桂战争"词题并标注"1929年秋"创作时间,这一版本修订实为政治书写的重要实践:通过锚定具体历史坐标,将原本泛化的革命叙事转化为可验证的"历史现场记录",从而强化文本的史料权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词,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2. 写作手法

借代:“红旗”作为红军的象征,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不仅借代了红军这一主体,还突出了其革命精神和战斗英姿。用典:“收拾金瓯一片”一句沿用了典故,将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破碎的金瓯,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将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破碎的金瓯。把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比作是收拾破碎的金瓯,寓意着革命力量正在努力整合、凝聚,为恢复国家的完整统一而奋斗,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直抒胸臆:运用“洒向人间都是怨”等语句,铿锵有力地表达强烈情感,突出人民怨恨的鲜明意象。

3. 分段赏析

开篇“风云突变”,起笔气势磅礴、凌厉逼人。此句不仅渲染出形势的急剧变化,营造出一种凝重氛围,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当时的时代特质,深刻揭示了蒋桂之战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与混乱。随后,诗人饱含强烈情感,以浓墨重彩之笔点明:“洒向人间都是怨”。这一句铿锵有力、坚定不移,“洒向”一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而结尾的“怨”字与之搭配得天衣无缝,意象鲜明突出。紧接着,诗人又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反动派不过是黄粱一梦。在诗歌技巧上,这种转换切入精准而迅速,从人民的深切怨恨陡然转到反动派必败的结局,两个鲜明画面并置,空间宏大却又清晰明了。下阕开篇两句描绘红军进军闽西的场景,一改上阕沉重激愤的笔调,洋溢着欢乐与喜悦,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气氛热烈的画卷。诗人以红旗借代红军,着重刻画鲜艳红旗在队伍前头开路的情景,生动展现了红军高举红旗快速进军、战士们龙腾虎跃、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最后两句则描绘了红军在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动人画面。“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指代红军,“跃过”“直下”两个动词的运用,极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迅速越过汀江、快速开辟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势如破竹的现实。红军抵达后,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收拾金瓯一片”中的“金瓯”,毛泽东在此沿用典故,不过此时的“金瓯”已破碎不堪,因为军阀割据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因此,作者将自己运用工农武装割据战略思想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金瓯一片”。“收拾”一词看似口语,实则有深厚内涵,意为收捡、收复、整顿。“分田分地真忙”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一贯的大气坦然、无拘无束,更写出了祖国的真实喜悦,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由衷欢喜。尤其是“分田分地真忙”一句,极具动感和画面感,亲切欢快,将作者对祖国乡村朴实浑厚的喜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平淡,实则精妙绝伦。

4. 作品点评

全词叙事、议论与抒情相互交融,既有写实的生动,又有抒情的精妙。彰显了一代领袖目睹人民富足而产生的无比喜悦,同时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观潮》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五云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