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风起云涌,局势变化莫测,
# 风云:风起云飞,形态多变,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这里指时局。
"军阀重开战":军阀再次开战。
# 军阀重开战:军阀指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洋政府时代,军阀混战,连年不断;蒋介石国民党建都南京,曾取得暂时的妥协,至此战端又启,所以说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他们洒向民众的尽是无边的怨恨,
# 怨:是说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对军阀的怨恨。,洒:由风云化出。
"一枕黄梁再现":他们的黄粱美梦仅是昙花一现。
# 一枕黄梁: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一个叫卢生的,在旅店向一个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转了一圈人生,醒来一看,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黄粱(小米饭)。
"红旗跃过汀江":红军越过汀江,
# 汀江:也叫汀水,又名鄞江。发源于福建西部长汀县东北境杉岭山脉的大悲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是福建境内第三大河,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注入韩江。,红旗:借代词,指打红旗的人,即红军。
"直下龙岩上杭":直逼龙岩与上杭。
# 上杭:县名,在龙岩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之一。,龙岩: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
"收拾金瓯一片":收取了祖国山河之一角作为根据地,
# 金瓯:指国土。
"分田分地真忙":农民欢欣鼓舞分田分地忙。
# 分田分地:实行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这一些活动也包括在“收拾”的含义中。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词,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2. 写作手法
借代:“红旗”作为红军的象征,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不仅借代了红军这一主体,还突出了其革命精神和战斗英姿。用典:“收拾金瓯一片”一句沿用了典故,将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破碎的金瓯,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将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破碎的金瓯。把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比作是收拾破碎的金瓯,寓意着革命力量正在努力整合、凝聚,为恢复国家的完整统一而奋斗,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直抒胸臆:运用“洒向人间都是怨”等语句,铿锵有力地表达强烈情感,突出人民怨恨的鲜明意象。
3. 分段赏析
开篇“风云突变”,起笔气势磅礴、凌厉逼人。此句不仅渲染出形势的急剧变化,营造出一种凝重氛围,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当时的时代特质,深刻揭示了蒋桂之战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与混乱。随后,诗人饱含强烈情感,以浓墨重彩之笔点明:“洒向人间都是怨”。这一句铿锵有力、坚定不移,“洒向”一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而结尾的“怨”字与之搭配得天衣无缝,意象鲜明突出。紧接着,诗人又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反动派不过是黄粱一梦。在诗歌技巧上,这种转换切入精准而迅速,从人民的深切怨恨陡然转到反动派必败的结局,两个鲜明画面并置,空间宏大却又清晰明了。下阕开篇两句描绘红军进军闽西的场景,一改上阕沉重激愤的笔调,洋溢着欢乐与喜悦,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气氛热烈的画卷。诗人以红旗借代红军,着重刻画鲜艳红旗在队伍前头开路的情景,生动展现了红军高举红旗快速进军、战士们龙腾虎跃、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最后两句则描绘了红军在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动人画面。“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指代红军,“跃过”“直下”两个动词的运用,极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迅速越过汀江、快速开辟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势如破竹的现实。红军抵达后,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收拾金瓯一片”中的“金瓯”,毛泽东在此沿用典故,不过此时的“金瓯”已破碎不堪,因为军阀割据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因此,作者将自己运用工农武装割据战略思想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金瓯一片”。“收拾”一词看似口语,实则有深厚内涵,意为收捡、收复、整顿。“分田分地真忙”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一贯的大气坦然、无拘无束,更写出了祖国的真实喜悦,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由衷欢喜。尤其是“分田分地真忙”一句,极具动感和画面感,亲切欢快,将作者对祖国乡村朴实浑厚的喜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平淡,实则精妙绝伦。
4. 作品点评
全词叙事、议论与抒情相互交融,既有写实的生动,又有抒情的精妙。彰显了一代领袖目睹人民富足而产生的无比喜悦,同时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内容。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观潮》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五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