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
·
guān
cháo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qiān
tāo
gǔn
gǔn
lái
xuě
huā
fēi
xiàng
diào
tái
rén
shān
fēn
zàn
zhèn
róng
kuò
tiě
cóng
róng
shā
huí

译文

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逐句剖析

"千里波涛滚滚来":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

# 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浪花钓。

"人山纷赞阵容阔":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

# 阵容阔: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阔。,人山纷赞:聚集观潮的人很多,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

"铁马从容杀敌回":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钱塘江涌潮袭来时,波涛汹涌,如闻(十万军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绝・观潮》由近现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创作。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前往海宁七里庙观潮,归来后创作此诗。诗的前两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紧扣“观”字,以夸张手法生动描绘出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如雪花般奔涌至钓鱼台的磅礴气势。后两句“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借观潮人群的赞叹,将潮水比作凯旋的雄师劲旅,展现其壮阔阵势。这首诗不仅逼真呈现钱塘潮的壮观,更彰显出诗人豪迈气魄与壮志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于杭州视察工作时,恰逢钱塘江传统观潮节。他与随从身着便服,前往最佳观潮地盐官镇,却因那里人山人海,临时改至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面对汹涌的钱塘江潮,毛泽东凝神思索,随即吟成《七绝・观潮》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七绝・观潮》是现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写景抒情诗。诗中前两句紧扣“观”字,生动描绘出钱塘江潮涌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画面感十足。后两句着眼于观潮人群,通过描绘人山人海的观者对涌潮壮阔阵势的赞叹,侧面烘托出潮水的非凡声势,仿佛雄师劲旅凯旋,备受拥戴。整首诗气势如虹,不仅精准展现了钱塘潮的宏伟景象,更深刻流露出诗人毛泽东内心一贯的豪迈气魄与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雪花飞向钓鱼台”,把涌潮的浪涛比作“雪花”,形象地描绘出浪涛洁白、轻盈又迅猛的特点,同时“飞向”一词赋予了浪涛动态感,仿佛它们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扑向钓鱼台,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潮涌的磅礴力量。“铁马从容杀敌回”同样是比喻,不过与前句相比,此句从气势层面设喻,将潮水倒涌回的磅礴气势比作“铁马从容杀敌回”,“铁马”“杀敌”营造出充满力量与杀伐之气的氛围,把原本难以捉摸的潮水气势具象化,生动且精准地抓住了潮水的神韵。虚实结合:“铁马从容杀敌回”一句,从“实”的角度来看,诗人描绘了一幅仿若真实发生的战争凯旋场景,“铁马”给人以战马坚实、强壮且行动有力的具象之感,“从容杀敌回”呈现出军队作战归来时那种沉稳、威严,带着胜利气魄的画面。从“虚”的层面而言,诗人实际上是以此来比喻钱塘江潮涌从大海倒涌回的磅礴气势。潮水并非真正的铁马军队,诗人通过这种虚拟的场景,将无形、难以捉摸的潮水气势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把自己对潮水汹涌澎湃、力量强大的深刻感受与体悟融入其中。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以及对自然伟力的赞叹,借由这个虚拟的“铁马从容杀敌回”场景得以抒发。

3. 分段赏析

“千里波涛滚滚来”一句描绘的是钱塘江潮的远景。诗人以极为宏大的视角开篇,“千里”一词将视野无限延展,写出了江潮从极远处奔涌而来的壮阔场景。“波涛滚滚”生动地表现出潮水的汹涌态势,浪涛一个接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千军万马奔腾,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向着眼前的方向滚滚而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涛声,感受到大自然磅礴的力量。​“雪花飞向钓鱼台”此句描写的是近景。这里诗人用“雪花”来比喻钱塘江潮涌起的白色浪花,形象且贴切。潮水猛烈撞击,涌起的浪花洁白似雪,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纷纷扬扬地朝着钓鱼台方向飞去。“飞向”一词赋予了浪花动态感,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让人能清晰地看到潮水拍打岸边,浪花飞溅的奇妙景象,钓鱼台也因这潮水浪花的烘托,更显独特。​“人山纷赞阵容阔”这句转向对观潮人群的描写。“人山”形象地描绘出观潮人数之多,密密麻麻如同一座座人山。面对如此汹涌壮观的钱塘江潮,人群纷纷发出赞叹,称赞潮水的阵容之壮阔。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钱塘江潮气势恢宏,其壮观程度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通过观潮人的反应,让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潮水带来的震撼力。​“铁马从容杀敌回”诗人在此运用了奇特的联想,将眼前的钱塘江潮联想成刚刚从容杀敌凯旋的铁骑。“铁马”一词让人联想到战马的威武和军队的严整,“从容杀敌回”则展现出军队作战胜利后的自信与豪迈。诗人把潮水奔腾的气势与军队凯旋的场景相联系,赋予了潮水一种英勇无畏、气势磅礴的精神内涵,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4. 作品点评

在《七绝・观潮》这寥寥数语的绝句中,虚实之景巧妙交替,融合得不着痕迹,尽显浑然天成之妙。诗中诗人内心豪情与钱塘江景相辅相成,达到了完美耦合的境界。钱塘江磅礴的气势,遇上能深刻领会其魅力的诗人,而诗人胸中那如万里江山般壮阔的豪情,也唯有这般雄伟的自然景观方可承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七绝·观潮》却汪洋恣肆,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手法,用“千里”修饰“波涛”,言涌潮波及百里之遥。钱塘江潮水排山倒海的气势与诗人包举天下之胸怀,交相汇合,外景与内在的互会,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便产生了《观潮》的雄浑豪壮、磅礴冲天之气势。

于镇海网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杂言诗·八连颂》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