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破空而出了,
# 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莽昆仑":高大险峻的昆仑山,
#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毛主席在这首词的自注中说:“昆仑:主体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阅尽人间春色":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飞起玉龙三百万":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 三百万:形容其多。,玉龙:白色的龙。
"搅得周天寒彻":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夏日消溶":夏天冰雪消融,
# 消溶:积雪消融、融化。
"江河横溢":江河纵横流淌,
# 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人或为鱼鳖":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 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有些人不及逃避被卷入洪流,像鱼鳖一样。《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千秋功罪":你的千年功过是非,
# 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千秋:千年。
"谁人曾与评说":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 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谁人:何人。
"而今我谓昆仑":今天我要来说一说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你如此高峻,
"不要这多雪":也不要你这么多的积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
#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安得:怎得、哪得。
"把汝裁为三截":把你斩为三片呢?
"一截遗欧":一片送给欧洲,
# 遗:赠与。
"一截赠美":一片赠予美洲,
"一截还东国":一片留在亚洲。
#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太平世界":在这和平世界里,
"环球同此凉热":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 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词。介绍了毛泽东笔下昆仑山在冬夏两季的不同景象,描绘了昆仑山横空出世的雄伟、玉龙飞舞的壮观、夏日消融的汹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营造了雄浑壮阔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希望世界平等发展的美好愿景以及为全人类谋福祉的伟大抱负。
2. 写作手法
夸张:“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以“横空出世”形容昆仑山的雄伟高大,是一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昆仑山的磅礴气势。拟人:“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等句,将昆仑山拟人化,赋予其“阅尽”的行为和“搅得”的能力,使昆仑山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比:“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与前文对昆仑山造成的严寒等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改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象征:“横空出世,莽昆仑”以昆仑象征人类历史与自然伟力,它“阅尽人间春色”,见证千秋功罪,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飞起玉龙三百万”以“玉龙”象征昆仑积雪,既写雪的磅礴,又暗喻自然力量的雄奇,凸显革命豪情与胸怀天下的气魄。比喻:“飞起玉龙三百万”,将昆仑山脉的积雪比作千万条飞舞的玉龙,生动写出冰雪覆盖的磅礴气势,凸显昆仑山的雄奇与酷寒。想象:“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通过想象抽剑裁昆仑、分赠世界的场景,展现改造自然、实现环球凉热同的理想,凸显革命豪情。借景抒情:上阕“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借昆仑山横空耸立、冰雪漫天的雄奇之景,及夏日融雪致江河泛滥的灾害之景,抒发对自然伟力的慨叹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切,将情感寄托于山水景象的描绘中。化用:“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正如作者所言,借这一句来描绘雪山景象。原句以“玉龙”喻雪花、“败鳞残甲”喻碎雪,此词截取“玉龙三百万”的意象,保留“玉龙”喻冰雪的核心,去掉原句的战争场景,适配昆仑山冰雪覆盖的壮阔实景,化用自然贴切,既延续了前人的比喻巧思,又贴合词作描绘雪山的需求。
3. 分段赏析
上阙描绘昆仑山的壮阔景象,从冬季一直延续到夏日,既展现冬天的严寒,也记述夏天的水患,其功过是非,从未有人进行过评说。词人在这里用昆仑象征祖国,站在宏观视角评判祖国历史的得失。文气贯通,如江河奔涌般顺畅,既从宏大景象切入,又包含细致刻画。“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开篇便让雄伟的昆仑山呈现眼前,以其浑厚的姿态带来强烈的心理触动。“横空出世”,以天地为上下界限极力表现它的高大;“莽”字则以视觉上的辽阔无际极力展现它的广阔。“阅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人间的兴衰变化为参照凸显昆仑的古老,二是以昆仑为特定视角见证人类创造力的伟大。通过这种双向的相互映照,实现了自然的人格化与人的自然化,赋予昆仑山历史巨人般的崇高地位。人类历史中蕴含的异质且深刻的内涵,因这种处理而变得更为清晰突出,有力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空间和历史命运的关注。“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正如作者所言,借这一句来描绘雪山。此句运用得自然巧妙、恰当精准,同时借助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昆仑山冰雪覆盖、绵延千里的气势,以及这种巨大自然力量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这种自然力的负面影响到了夏天会更为严重,“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依然在描写昆仑,写昆仑的积雪到夏天消融,写昆仑可能导致长江黄河水位暴涨引发灾害,写昆仑可能使人在洪水中丧生。这几句承接“周天寒彻”而来,情感基调冷峻,带着一丝寒意,笔触从高山转向江河,再到人类生活,诉说着昆仑对人类的危害。此外“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鲜明特别,如同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特比喻,既指夏天从昆仑流淌而下的江河湖水泛滥成灾、危害百姓,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局势。之后笔锋一转,大胆提出疑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下阕,是作者针对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奇特的想象给出的美学回应。“而今我谓昆仑”,与“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形成有力衔接。“而今”承接“千秋”,“我”对应“谁”。别林斯基曾说:“当诗人说着我的时候,同时也在指着人类和世界。”因此,这句词中的“谓”,自然扩展为作为无产阶级自觉代表的诗人与作为人类历史文化象征的昆仑山之间的直接对话。“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既是气势恢宏的宣告,也是对大山的指令,带有不可违抗的威严,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掌控局势的力量与自信。“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诗人凭借想象的力量,对高寒多雪的昆仑山进行工程性的重新规划。“抽”“裁”二字看似轻松却蕴含扭转局势的力量,形象地表达了通过革命斗争理想改造世界的远大志向。战国时楚国宋玉的《大言赋》中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的句子,他想象将天地化为大车,大地为车、圆天为盖,车上的长剑延伸至天外。李白在《大猎赋》中写道“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想象抽出倚天剑呵斥昆仑倾倒;其《临江王节士歌》中“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也抒发了抱负。宋代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说需倚天之剑拨开云雾。这些诗人的想象显然给了毛泽东创作灵感,但不同的是,古人写“剑倚天”,毛泽东则写“人倚天”,更凸显人的高大。如此高大的巨人自然威猛,能倚天抽剑将昆仑山截为三段:“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诗人继续以奇特想象对三截大山作出公平处理,让昆仑山的巨大能量经改造兴利除弊后,为全人类造福。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明确表示:“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段话可帮助理解这三句词的深刻内涵,而这三句词也可视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艺术诠释。“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是人类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中国古代贤哲称其为“世界大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则表述为“解放全人类”,即无剥削、无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诗人对人类未来的衷心祝愿,也是全词宏大主旨的点睛之笔。这一主旨的广阔与重大堪称旷世,其广阔在于包容人类历史全貌,其重大在于对人类解放的整体启示。在二战浩劫前夕,毛泽东以瑰丽诗篇指明方向:唯有彻底变革旧世界社会结构,才能铲除战争根源,实现全人类解放。最后“凉热”二字极富深意,“凉”与“热”辩证结合形成适宜温度,其象征意义含蓄精妙,最终呼应了作者层层推进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
4. 作品点评
《念奴娇·昆仑》的丰富内涵或许会让细心的读者觉得内容繁多,又有些难以捉摸。确切地说,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词作,词人的胸襟在这首词中不只是容纳了祖国的山河大地,更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也就是说,其气魄之宏大,仅靠祖国的山川已无法承载,必然要向外延展,遍及四面八方,覆盖整个寰宇。
# “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当时,正是红军北上抗日的时候可是毛泽东同志还想到“日本人民”,可见作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使日本人民受难,所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也要解放日本人民,显出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阶级观点。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原会员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
# 毛泽东一生写过三首《念奴娇》。此词牌出于唐代……一般都是用此调写豪放,典型的古有苏轼,今则为毛泽东他的三篇《念奴娇》,其中两篇是写山的,即昆仑山和井冈山,后者艺术性比前者差许多,无法相比,而另一首不是写山的,倒是气魄颇大,可与这首《昆仑》媲美。从内容看,都是写关涉中国和世界的大事,区别在《昆仑》借山来抒发理想,《鸟儿问答》则是借庄子的一则寓言来讽刺世界的反华势力。语言形式上,前者大雅,后者大“俗”,而都可称道。两词都是独创性极强,艺高胆大,超越古人。
现代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龙剑宇《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 “昆仑”是个大题目,古来诗词,虽多涉及,如陶渊明《读〈山海经〉》,但大多是根据《山海经》《穆天子传》里所描绘的西王母和穆天子等神话衍生的,所写的只是想象中的昆仑。毛泽东以“昆仑”为题,将其作为吟咏对象,这在中国诗词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写得异常出色,气魄之大、笔力之雄、意境之深,可谓前无古人。在诸多咏山的作品中,《念奴娇·昆仑》显得尤为含蓄深沉,人们对其艺术性赞不绝口,对其主题意旨的解读却莫衷一是。只有准确把握毛泽东的深邃思想,才能真正领略《念奴娇·昆仑》的艺术魅力。
现代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大同理想:环球同此凉热》
# 长征结束时,毛泽东甚至面对群山大发灵感,将它视作超出中国自身命之外的世界和平象征……毛泽东是一位探险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役中,在他的国家的广袤土地上,他看到了约在20多年前从书上得知的山峦庙宇……他把壮丽的山河视作生身之地,视作冶炼自己新的革命方式的熔炉。
现代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