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天兵征腐恶":六月红军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
# 征腐恶:指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天兵:指红军。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人民要用长长的绳索把鲲鹏捆缚。
# 鲲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一种极大的鱼和由它变成的极大的鸟,所以既可分指两物(通常“鲲”不单用),也可合指一物。通常是褒义词,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恶魔。,长缨:长绳索。汉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请授长缨,说要把那里的国王缚住带回来(见《汉书·终军传》)。
"赣水那边红一角":赣水那边根据地红旗高展,
# 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1930年7月改称红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
"偏师借重黄公略":这都是依靠黄公略的努力。
# 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东固地区行军中遭敌机扫射牺牲。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百万工农齐踊跃":所有的工农们要踊跃与敌人争斗,
# 踊跃:奋起刺击。汉代刘熙《释名》卷四《释言语》:“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让革命席卷江西大地,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
# 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
"国际悲歌歌一曲":国际歌的歌声中,
# 国际悲歌:指国际歌。
"狂飙为我从天落":我们的革命力量如同天兵降临一般的茁壮起来。
# 狂飙:疾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战争题材的词,描绘了红军出征讨伐反动派的战斗场景,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乐观展望以及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坚定支持。
2. 写作手法
对比:“六月天兵征腐恶”推出“天兵”与“腐恶”两个对立的意象,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农红军,既显其神威,又张其正义。以“腐恶”指敌人,是形容词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敌人腐朽丑恶的本质,又反衬了“天兵”的正义和不可抗拒。虚实相生:“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一、二句作者立足于现实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间进行形象思维,豪情浩气之中隐然生出一缕深沉的忧思;三、四句从虚境回复现实,于深情眷顾中流露出对正确的战略道路及其成功实绩的热情赞美。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开篇气势不凡。“六月”点明了时间,在这个时节,红军踏上征程。“天兵”一词,生动地展现出红军作为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他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要去征讨一切腐朽丑恶的反动势力。“征腐恶”三字,明确了红军行动的正义性,讨伐的对象是那些祸国殃民、腐朽堕落的势力。“万丈长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工农武装力量比作威力无穷的长缨,寓意着红军力量的强大。而“鲲鹏”在传统语境中本是宏大、自由的象征,但在此处,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将其喻指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反动派虽看似强大,如鲲鹏般不可一世,但在红军这“万丈长缨”面前,也必将被束缚、被打败,反衬出红军具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冲天的豪迈之气。“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两句词笔锋一转。在大部队从汀州向长沙进军的背景下,毛泽东没有继续沿着行军路线去描述战斗场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赣水那边。“赣水那边红一角”,描绘出赣水流域那一片充满希望的红色区域,这是黄公略率领部队开辟和巩固的根据地。相对于毛泽东所率的主力部队而言,黄公略所率部队属于侧翼力量,即“偏师”。然而,这“偏师”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重”一词,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黄公略的高度赞赏和倚重。黄公略不仅在军事行动中,如从汀州向长沙的进军里,其率领的红三军是可靠的“偏师”,更在于他一直以来理解并支持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张。他坚持在粤北至赣西南赣水一带开展武装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红色政权,为创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两句表明红军要想取得最终胜利,最根本的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下阕“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百万工农齐踊跃”,是对上阕中“天兵”“万丈长缨”等意象的现实具象化。无数工农群众积极响应革命号召,踊跃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他们充满热情,斗志昂扬。一个“齐”字,展现出广大工农群众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席卷”一词,如秋风扫落叶般,表现出红军行动的迅猛和力量的强大,仿佛要将江西大地的反动势力一扫而空;“直捣”则突出了红军进军的果敢和目标的明确,直接向湘鄂地区进军。这两句有力地写出了红军转战湘鄂赣三省的英雄气概,充分彰显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体现出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与革命的高涨热情。“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国际悲歌”指的是《国际歌》,这首诞生于法国里尔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以其激昂慷慨的歌词和催人奋进的旋律,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激励着全世界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无产阶级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这里,《国际歌》象征着革命的激情与力量。“狂飙”一词,象征着来势汹汹、不可阻挡的革命大风暴。此时,红了一角的古老土地上红旗飘扬,百万奋起的工农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前进,此情此景与《国际歌》所代表的革命精神相互交融。毛泽东身处其中,感受到革命风暴即将来临,表达了对革命前景的乐观展望和坚定信念。
4. 作品点评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词中融入《国际歌》元素,将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极大增强了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上阕前两句立足现实展开想象,雄浑凝重中暗藏忧思;后两句从虚返实,赞美正确战略,笔调轻灵。下阕酣畅淋漓地描绘革命气势、抒发情怀。全词笔力雄健,以豪迈笔触勾勒出红军征战的壮阔场景,尽显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充分彰显了毛泽东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 这首词词风十分豪迈,运用了许多比喻,将革命风暴卷席中国得迅猛,工农们非常踊跃进入红军队伍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赞扬了将领黄公略的勇敢和机智。
现代刘先银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