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
·
yuá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dāng
nián
chǔ
sāo
shǒu
zhōng
yǒu
shā
rén
dāo
ài
xiāo
tài
shèng
jiāo
lán
shǎo
yuè
chōng
xiàng
wàn
tāo

译文

屈原当时写下名篇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当时楚国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太少,只能在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逐句剖析

"屈子当年赋楚骚":屈原当时写下名篇离骚,

# 楚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词的先河。,赋: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屈子:指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爱国主义诗人。曾辅佐楚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晚年投汨罗江而死。

"手中握有杀人刀":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

# 手中握有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

"艾萧太盛椒兰少":当时楚国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太少,

# 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这里比喻贤德之士。,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一跃冲向万里涛":只能在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 一跃冲向万里涛: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绝·屈原》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咏史怀古诗作,创作正值国际局势动荡与国内困顿交织之际。诗中“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二句,既是对屈原创作《离骚》这一政治抒情长诗的凝练概括,更以“杀人刀”的震撼意象,将诗人的如椽巨笔喻为刺破黑暗的精神武器,既彰显其文学造诣,更突出其批判锋芒。后两句“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以自然界植物喻指政治生态:艾萧疯长暗喻奸佞当道,椒兰凋零象征贤良失势,而“一跃”之姿既是对屈原投江悲剧的崇高化书写,更是革命者大无畏精神的诗意礼赞。全诗通过历史的折射,将屈原从传统悲情诗人重塑为革命殉道者,在凭吊中寄寓现实观照,以革命浪漫主义笔触,实现了历史评判标准,展现了政治家诗人的战略眼光与艺术创造力。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最初刊载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对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怀有深厚情感,不仅将《离骚》列为终身研读的经典,更在1961年通读《楚辞》后创作了这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七绝·屈原》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毛泽东在此诗中对屈原的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礼赞。他巧妙地将屈原的卓越才华、其所处时代的复杂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与绝望交织下的深沉心境,进行了精妙的提炼与生动的艺术呈现,使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把诗篇喻作山“杀人刀”,比喻通过将文学创作具象化为武器,突出屈原作品对黑暗现实的尖锐批判。

3. 分段赏析

开篇第一句“屈子当年赋楚骚”,直接叙述人物屈原生平创作《离骚》的经历,通过“屈子”这一亲昵称呼,传递出尊敬之情,以简洁的叙事为全诗奠定庄重基调。第二句“手中握有杀人刀”,运用比喻手法,将屈原犀利的文辞比作锋利的武器,形象展现其作品如利刃般批判时弊的威慑力,语言生动强化了他文学力量的震撼性。第三句“艾萧太盛椒兰少”,通过“艾萧”象征恶草喻指小人,“椒兰”象征香草喻指贤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中小人横行而君子稀少的污浊环境,借景抒怀,表达对不公世道的悲愤之情。末句“一跃冲向万里涛”,以动感描写屈原投江自尽的动作,“万里涛”的浩大意象象征浩瀚大海,渲染出壮烈苍凉的氛围,情感上既流露对其殉道行为的哀悼,又饱含无限敬意。整首诗主题鲜明,赞颂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艺术上善用比喻和象征,情感深沉悲壮,语言凝练有力,体现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屈原的死是令人哀伤的,可在毛泽东大气度的笔下,则变哀伤为悲壮,气势宏大,气象开阔,发前人所未发,一改历史上的屈原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

人民出版社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