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清流、归化":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
# 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
"路隘林深苔滑":道路险狭,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 路隘:道路险狭。
"今日向何方":今天我们又去哪儿,
"山下山下":到山下啦,到山下啦,
"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 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革命叙事词。作品以白描手法记录红军战略转移的行军实况,通过宁化、清流、归化等地的险峻地形与风展红旗的壮阔画面,展现了革命武装在艰苦环境中坚定前行的真实图景。
2. 写作手法
白描:“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这两句以简练的叙述方式,直接罗列行军途经的三个地名宁化、清流、归化,并客观勾勒出道路的险峻环境狭窄、密林、青苔,仅通过地理空间与自然特征的实录,呈现红军战略转移的艰险历程。设问:“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通过设问“今日向何方”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回答“直指武夷山下”,明确了红军的行军方向,突出了红军的目标明确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细节描写:“路隘林深苔滑”这一句通过“隘”“深”“滑”三个形容词,细致地刻画了行军道路的狭窄、树林的幽深以及苔藓的湿滑,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行军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红军战士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从侧面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列宁化、清流、归化三地,对应红军迂回路线:北至宁化,东向清流,再转东北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六字,简笔勾勒道路狭窄、林密苔滑的行军环境,既写闽西山区地形之险,亦暗显突围困境。三四句以问答形式点明战略方向,“今日向何方”设问,“直指武夷山下”作答,“直指”二字见行军迅速与目标明确,问答体暗合红军通信的简练作风,将战略决策化为诗的节奏。末两句以“山下山下”复沓,拟行军抵达时的集体呼应。“风展红旗如画”取红旗意象,红旗动态与群山静态对照,既记行军胜利实景,亦隐喻革命力量的扩展态势。
4. 作品点评
《如梦令·元旦》这首词语言质朴晓畅,却在遣词造句中暗藏匠心。词人以平实自然的文字为表,将对字句的锤炼巧妙隐于其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打磨。以“路隘林深苔滑”为例,此句既生动展现了行军途中道路狭窄、林木茂密、苔藓湿滑的实际状况,又含蓄地映射出革命道路的艰难坎坷。在这一句中,作者选取“路”“林”“苔”三种物象,分别用“隘”“深”“滑”加以修饰,用字简洁凝练,虽皆是常见字眼,却精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些物象之间未使用连接词,而是直接并置,却凭借内在的逻辑关联,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以及对语言运用的娴熟精妙。
# 这首词是毛主席的创新。三个地名连在一起,“宁化、清流、归化”。过去几十万首词中,只有连用两个的,没有连用三个的,“山下山下”这是词牌的规定。在这里要重复,与上面一个“山下”连在一起,三个“山下”这个重复是有意思的。
现代作家李俊《解放军文艺、毛主席诗词解释》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