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
huā
·
·
guǎng
广
chāng
shàng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màn
tiān
jiē
bái
xuě
xíng
jūn
qíng
gèng
tóu
shàng
gāo
shān
fēng
juǎn
hóng
guò
guān
xíng
gàn
jiāng
fēng
xuě
màn
chù
mìng
lìng
zuó
bān
shí
wàn
gōng
nóng
xià
ān

译文

满天白茫茫的一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头上是险峻高山,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此行将要去往何处?赣江江畔风雪正迷乱。命令昨日已下达,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逐句剖析

"漫天皆白":满天白茫茫的一片,

# 漫天:满天。

"雪里行军情更迫":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

# 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

"头上高山":头上是险峻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

# 大关:指险要关隘。

"此行何去":此行将要去往何处?

"赣江风雪迷漫处":赣江江畔风雪正迷乱。

# 赣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

"命令昨颁":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下吉安":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革命题材词作。全词以红军雪中行军为背景,上阕通过“漫天皆白”的雪景与“风卷红旗”的动势,展现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与战士们的昂扬斗志;下阕以设问引出“十万工农下吉安”的浩荡军势,在风雪迷蒙中突显革命力量的坚定信念。作品将壮阔的自然景象与重大的军事行动相结合,以质朴刚健的笔调,既如实反映行军艰苦,又生动传递出革命者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体现了革命现实与革命理想的艺术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泽东于1930年2月所作。当时,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与黄公略的新六军会师赣西,对吉安形成包围之势。与此同时,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冒雪行军,经广昌、宁都,与朱德部队会合,并参与吉安一带的军事行动。2月上旬,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及赣西特委在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攻打吉安。此词或作于会议期间,生动描绘了红军顶风冒雪、奋勇行军的场景,展现了工农革命武装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减字木兰花词,也是一首行军诗。描绘了风雪中红军翻越高山、挺进赣江的艰苦征程,通过红旗漫卷、大军压境的画面,展现了工农武装不畏艰险的斗志。词作将革命信念融入风雪行军的具体场景,以质朴笔触传递出坚定的力量。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通过漫天飞雪与行军场景的描写,将军情紧急与战士决心融入风雪行军的具体画面中。设问:下阕“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通过自问自答,既点明行军方向,又营造出风雪苍茫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开篇以“漫天皆白”铺展出一幅苍茫雪景,极言风雪之盛,天地浑然一色,既渲染出行军的艰苦环境,又为全词奠定了雄浑苍劲的基调。“情更迫”三字笔锋陡转,将外在的自然严酷与内在的军情紧迫交织在一起——风雪愈烈,行军愈急,战士们的斗志反而更加昂扬。一个“迫”字,既点出任务的紧急,又暗含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使静态的雪景因人的行动而充满张力。“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头上高山”以夸张手法写出山势的险峻,仿佛压顶而来,极具压迫感,暗示行军路上的重重阻碍。然而紧接着的“风卷红旗”却以动态意象打破凝重——狂风呼啸,红旗猎猎,在漫天飞雪中格外醒目,成为全词最富感染力的画面。“过大关”三字举重若轻,既写出红军翻越险阻的胜利姿态,又暗含革命事业势不可挡的豪迈气概。红旗不仅是行军队伍的象征,更成为革命信念的具象化表达,在风雪中愈显坚定。“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以设问自答的方式点明行军方向,使词意自然转折。“赣江风雪迷漫处”既实写目的地,又以苍茫风雪渲染前路的艰险莫测,使空间无限延展,仿佛千军万马正隐没于风雪之中,蓄势待发。此句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阕的壮阔意境,又为下文的“十万工农”埋下伏笔,使词意层层递进。“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结句如雷霆乍响,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宣告革命力量的磅礴气势。“昨颁”强调军令迅疾,不容迟疑;“十万工农”以具体数字展现革命队伍的浩大声势,凸显人民战争的伟力;“下吉安”的“下”字极具动感,既写出行军的方向,又暗含必胜的信念,仿佛千军万马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扑向目标。全词在此达到高潮,风雪、红旗、高山、大军等意象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雄浑有力,振奋人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语言质朴自然,行文流畅明快,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作者通过精心选取的意象和凝练的文字,既展现出革命征程的壮阔图景,又不回避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词作将豪迈的革命激情与真实的行军体验相结合,既让人感受到工农武装不畏艰险的坚定信念,又如实反映出革命历程的曲折艰辛。正如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所言,“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首词正是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革命实践,以真切感受为基础,无需刻意雕琢就自然动人。作品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机融合,既有激励人心的感染力,又保持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