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jiāng
yuè
·
·
qiū
shōu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jūn
jiào
gōng
nóng
mìng
hào
lián
dāo
tóu
kuāng
dài
tíng
liú
yào
xiàng
xiāo
xiāng
zhí
jìn
zhǔ
chóng
chóng
nóng
mín
tóng
chóu
qiū
shōu
shí
jié
yún
chóu
shēng
bào
dòng

译文

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直接向湖南进发。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同心合力打击敌人。秋收时的黑云翻涌,人民生活窘迫,霹雳一声工农起义迅猛神速、惊天地。

逐句剖析

"军叫工农革命":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

#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

#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旗号:旗帜表示的名号。

"匡庐一带不停留":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

#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要向潇湘直进":要直接向湖南进发。

#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地主重重压迫":地主重重压迫农民,

"农民个个同仇":农民同心合力打击敌人。

# 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国民党反动派)。《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秋收时的黑云翻涌,人民生活窘迫,

# 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霹雳一声暴动":霹雳一声工农起义迅猛神速、惊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江月・秋收起义》由近现代革命家毛泽东创作。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以纪实手法写下此词。词开篇点明起义队伍为工农革命,旗号彰显特色,展现进军方向。下阕揭示农民暴动因地主压迫,以秋收景象烘托,凸显“霹雳一声暴动”的壮烈。上阕描述起义队伍和进军态势,气势磅礴;下阕剖析起义原因,展现农民同仇敌忾。全词高度概括秋收起义,揭示农民暴动正义性,抒发对工农革命武装的赞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叛变,大革命遭受惨痛失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返回湖南,改组省委并筹备秋收起义。9月9日,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约5000人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计划合攻长沙,却因敌强我弱而受挫。起义后不久,身处艰苦革命关头的毛泽东豪情万丈,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以笔为剑,记录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近现代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词中如实记录工农革命队伍组成、旗号及进军方向,生动展现了革命初期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宏大场景。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有力,气势磅礴且刚健,还运用形象比喻,富有文采。该词高度概括秋收起义,深刻揭示农民因地主重重压迫而奋起暴动的根本原因与正义性,热烈抒发对工农革命武装的赞扬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不停留”与“直进”连用,渲染出行军者斗志昂扬的姿态、急迫的心情、加速的步伐和时不我待、日夜兼程的紧张气氛。拟人:“秋收时节暮云愁”中,“愁”字将暮云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一种凝重、压抑的氛围,衬托出农民在地主重重压迫下的悲愤心情,也为下文起义的爆发做了铺垫。用典:“同仇”来源于《诗经》:“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霹雳”来源于《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突现了氛围的凝重、激越和悲壮。

3. 分段赏析

上阕聚焦起义行动,开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对仗工整,尽显工农革命军的赫赫声势与严整阵容,9月9日起义爆发,队伍从江西西部出发,向湖南长沙进军。“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点明行军方向,“不停留”与“直进”生动展现出革命军昂扬斗志与急迫心情,其日夜兼程的紧张状态跃然纸上,读者仿若能看到战士们在湘赣山水间急行军的画面。​下阕则围绕起义的根本原因与浩大声势展开。“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深刻揭示农民暴动源于地主的深重压迫,且具有广泛的正义性。“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既点明起义时间为秋季,“暮云愁”造出凝重悲壮氛围,又以“霹雳一声”形象展现起义爆发时如雷霆般的强大声势,凸显工农群众对反动势力积压已久的愤怒与反抗决心。

4. 作品点评

《西江月・秋收起义》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呈现出明白晓畅、平中见奇的独特风格。词中词句通俗易懂,贴合工农战士质朴口吻,尽显平实之感。然而,细细品味,却能在平实中发现奇妙之处,越读越觉韵味无穷。在创作手法上,巧妙运用口语化典故,“同仇”源自《诗经》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霹雳”取自《七发》里“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这般将经典典故化为通俗表达,让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人皆能理解,成功达成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让这首词在兼具通俗性的同时,也蕴含深厚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西江月·秋收起义》尽管只有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现代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涂开荣《党史文苑:纪实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