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diào
luó
róng
huán
tóng
zhì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de
dāng
nián
cǎo
shàng
fēi
hóng
jūn
duì
měi
xiāng
wéi
cháng
zhēng
shì
nán
kān
zhàn
jǐn
fāng
wéi
wèn
chì
yàn
měi
wén
niǎo
kūn
cháng
xiào
lǎo
yīng
fēi
jūn
jīn
xìng
rén
shì
guó
yǒu
nán
wèn
shuí

译文

记得当年红军初创的游击战争年代,你我同在军中却常常不能见面。艰难卓绝的长征现在看来已算不了什么,而保证红色江山不变颜色遂成时代主题。那鷃雀欺戏我大鹏屡为世闻,它非难中国完全是昆鸡嘲笑老鹰。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逐句剖析

"记得当年草上飞":记得当年红军初创的游击战争年代,

# 记得当年草上飞:草上飞,指的是红军在战争中行动迅速。这句借用唐·黄巢《自题像》诗句:“记得当年亓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你我同在军中却常常不能见面。

# 红军队里每相违:每相违,常常互相见不着面,违,背离,离别。王维《送綦母潜落第还乡》:“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前人注曰:“同心,犹如己。违,分离。意谓心虽同行踪却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艰难卓绝的长征现在看来已算不了什么,

# 长征不是难堪日:“长征”二句:难堪,难以忍受。此句意味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日,战争胜利后如何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才是大问题,即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巩固政权,使中国不出修正主义才是大问题。

"战锦方为大问题":而保证红色江山不变颜色遂成时代主题。

# 方为:才是。,战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间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和关键性的大仗。陈毅《赣南游击词》:“他年战场获锦归。”

"斥鴳每闻欺大鸟":那鷃雀欺戏我大鹏屡为世闻,

# 斥鴳每闻欺大鸟:斥鴳(yàn宴):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庄子·逍遥游》说,斥鴳笑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了。大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说它:“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昆鸡长笑老鹰非":它非难中国完全是昆鸡嘲笑老鹰。

# 昆鸡长笑老鹰非: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kun)鸡,一种大鸡。《尔雅·释畜》:“鸡三尺为鶤。”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长笑,总是讥笑。非,不对。

"君今不幸离人世":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为七言律诗,是一首悼念诗。首联回忆革命战争时期,诗人与罗荣桓在草莽间战斗的过往,展现深厚情谊,同时感慨军务繁忙,二人相聚甚少。颔联以长征的艰难,凸显罗荣桓的坚定意志;再借辽沈战役攻打锦州,赞扬其在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彰显对革命的重大贡献。颈联用“大鸟”“老鹰”暗喻罗荣桓这类高瞻远瞩的革命英雄,揭示其遭小人诋毁却不改本色。尾联直抒胸臆,面对罗荣桓离世,诗人痛心发出“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悲叹。全诗回顾罗荣桓光荣一生,凸显其对革命的忠诚,饱含诗人的赞美与深切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罗荣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争年代,他多次身负重伤,又因长期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不幸在北京逝世。当日,毛泽东正在中南海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聂荣臻关于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汇报。闻此噩耗,毛泽东极为悲痛,提议与会者起立默哀。此后数日,怀着沉痛心情,毛泽东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深切缅怀这位并肩战斗多年的战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念诗。诗中首联忆起与罗荣桓在草莽战斗时,因军务繁忙常难相聚;颔联以长征衬托,缅怀其对革命与建设的巨大功绩;颈联用大鸟、老鹰作比,展现罗荣桓高瞻远瞩、磊落的品质;尾联直抒对其离世的悲痛。全诗描绘罗荣桓光荣一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与深切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起句借用托名唐代黄巢《自题像》原句,借前人诗句勾起对革命战争历程的回忆,既增添历史厚重感,又引发读者联想,使开篇就笼罩在一种深沉的怀旧氛围中,让诗的情感起点有了依托,不着痕迹地引入对往昔战斗岁月的追思。对比:60年代“反修”忧患意识与吊唁哀痛交织,“战锦方为大问题”的严峻形势和罗荣桓离世带来的怅失形成对比,内外困境与失去战友的悲痛相互映衬,使哀伤情调更浓重,突出罗荣桓对国家疑难问题所起的关键作用。互文:颈联两句互文见义,虽分写大鸟、老鹰等不同形象,实则相互补充,全方位展现如罗荣桓般英雄人物的特质,丰富英雄形象内涵,使赞美更饱满、立体,让读者能多角度感受革命英雄的风采。衬托:“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长征艰难,世人皆知,可诗人却称其“不是难堪日”,并非忽视长征的困苦,而是以此衬托攻打锦州之战的关键。“战锦”意义重大,关乎解放战争全局走向,相比之下,长征之难也退居其次。在60年代“反修”的严峻背景下,毛泽东深感局势复杂,将“战锦”这类关键决策视为重中之重。罗荣桓同志的离世,使他失去得力参谋,面对“战锦”般的国家难题,更觉“国有疑难可问谁”,凸显出对战友的倚重与失去战友后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将思绪拉回革命战争岁月,诗人借唐代黄巢《自题像》原句起笔,勾起往昔在草莽森林中的战斗点滴,那些同生死、共患难的经历历历在目,战友情谊厚重深沉。可次句笔锋一转,道出因军务繁忙,即便彼此亲密无间,也难有闲暇相聚畅聊,字里行间满是遗憾与追思。颔联以长征的艰难困苦为底色,衬托出罗荣桓的坚韧不拔,凸显他在革命征程中,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社会主义建设一线,所立下的汗马功劳。60年代,国际“反修”形势严峻,毛泽东心怀强烈忧患意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此诗,吊唁之哀与“反修”之忧交织,使得全诗笼罩着格外哀伤的氛围。正因为深知“战锦”这类关键决策的重大意义,当罗荣桓溘然长逝,毛泽东内心涌起“国家疑难可问谁”的强烈怅惘。颈联运用互文,以大鸟、老鹰等雄健意象,象征罗荣桓般高瞻远瞩、胸怀坦荡的革命者。在对比映照下,既将罗荣桓一生的崇高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又顺势嘲讽了当时一小撮见识短浅、盲目自大的修正主义者,彰显出诗人蔑视反动势力的豪迈气魄。尾联直抒胸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沉痛宣告战友离世的噩耗,那问句直击人心,将对罗荣桓的思念推向极致。于哀伤之中,侧面烘托出罗荣桓对党和人民的卓越功绩,强调他的离去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无疑是对他最庄重、最崇高的敬意与赞誉。

4. 作品点评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此诗“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真切再现与罗荣桓的战斗过往、情谊,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琢。它借“长征”“战锦”等构建立体形象,融入吊唁哀伤与国家忧患,如“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直抒沉痛,尽显大家风范,将永被世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首诗沉郁悲壮,笔力雄健,情深意切,感人至深。诗人以历史事实,借助寓言与想象。为罗荣桓同志革命战斗的一生作了定评,给这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伟大战士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尹君生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