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dēng
shā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shān
fēi
zhì
jiāng
biān
yuè
shàng
cōng
lóng
bǎi
xuán
lěng
yǎn
xiàng
yáng
kàn
shì
jiè
fēng
chuī
jiāng
tiān
yún
héng
jiǔ
pài
huáng
làng
xià
sān
bái
yān
táo
lìng
zhī
chù
táo
huā
yuán
gēng
tián

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

逐句剖析

"一山飞峙大江边":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

# 大江:指长江。,峙:耸立。,一山:指庐山。

"跃上葱茏四百旋":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

"冷眼向洋看世界":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

# 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对来自各方的敌对势力持藐视态度。冷:冷漠。

"热风吹雨洒江天":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

# 江天:江和天,此指国内,与“世界(国际)”相对。,热风吹雨:“大跃进”时期,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劳动中来,汗水像雨水般挥洒着。

"云横九派浮黄鹤":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

# 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浪下三吴起白烟":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 浪下三吴: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浪下:江水流下。三吴: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

"陶令不知何处去":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

# 陶令:指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88天),故称陶令。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曾写过《桃花源记》,描绘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田园生活,类似于乌托邦。

"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

# 桃花源里可耕田:诗人在此不是真的在问陶渊明会不会去桃花源,他实际上在歌颂新社会的美好图景。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律·登庐山》是现当代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思考。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相应的手法。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飞”“跃”等字化静为动,凸显庐山气势与诗人豪情。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一语双关,展现诗人对国际形势的态度。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借想象与夸张营造雄浑壮阔意境。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用典含蓄表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七律·登庐山》由毛泽东创作。1959年6月29日,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被庐山壮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所触动,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介绍了诗人登上庐山后所见的壮丽景色,描绘了庐山屹立长江边、山势蜿蜒以及登高所见的云、鹤、浪、烟等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看法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壮志。这是一首写庐山景色的七言律诗,借庐山雄伟的山势、变幻的风云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情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双关:“热风吹雨洒江天”中“热风”既指夏日之风,也暗喻当时的“大跃进”等建设热潮。化用: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化用陶渊明与桃花源的典故,含蓄表达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寓情于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站在庐山上,以“冷眼”观察世界,将自己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态度和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景象中,“热风”则象征着革命的力量和热情,通过“吹雨洒江天”的画面,展现出一种豪迈、自信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景的乐观和坚定信念。“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描绘了庐山云雾缭绕、江水奔腾的壮阔景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通过对宏大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内心的壮志豪情,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反问:“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诗人在这里运用反问手法,表面上是在询问陶渊明如今在哪里,是否还在桃花源里耕田,实际上是借古喻今,通过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理想世界的追问,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暗示了当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陶渊明时代的那个旧中国,而是正在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新社会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这种反问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深度,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飞”“跃”二字堪称神来之笔。“飞”字赋予庐山以灵动之感,庐山九十九峰本是静态的雄伟存在,却因这个字仿若从天际飞来,瞬间化静为动,让山石仿佛有了生命气息,为庐山增添了一抹奇幻色彩。而“跃”字则凸显出诗人的豪迈英姿,面对那蜿蜒盘旋、郁郁葱葱的山路,诗人如矫健之姿“跃”过“四百旋”,直抵山巅。在此,诗人俯瞰江湖山川,纵览人间风云,那份成竹在胸、意气风发、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喷薄而出,奠定了全诗激昂豪迈的情感基调。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紧随“跃上葱茏”而来,诗人登高望远,世界风云尽收眼底。“冷”字体现出诗人面对国际上反华势力叫嚣时的冷静与淡然,以沉稳姿态应对外界纷扰。“热”字则一语双关,既描绘了自然气候中的热风现象,又巧妙暗喻当时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展现出诗人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诗人凭借想象的羽翼,思绪在长江上下游自由驰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飘浮,黄鹤似乎在云端翱翔;东眺三吴大地,江浪翻涌,烟雾袅袅升腾,一幅雄浑壮阔又充满奇幻色彩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诗人巧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以幽默诙谐的设问,赋予诗歌深刻寓意。历经千年文化沉淀,“桃花源”已成为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象征。诗人借此否定了那种与世隔绝、没有阶级斗争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知,引发读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入思索。

4. 作品点评

《七律·登庐山》中,诗人以景写意,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相应之法,将庐山的雄伟突兀与长江的恢宏壮阔尽收笔端。笔下既有登高望远时所见景致,如庐山飞峙、云横浪涌;也含极目远眺时的情怀,像冷眼观世、热望家国。在丰富情思与雄健笔力交织下,全诗气势磅礴,洋溢着昂扬意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以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翦伯赞

# “热风吹雨洒江天”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看世界”不大谐协。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以表示大跃进,似较鲜明。

现代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 “热风吹雨洒江天”,这句实际上是比喻,比喻农村干部的头脑发热,吹起热风,影响全国各地。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原会员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

# 毛泽东一生都有“桃源”理想,在他的早年则表现为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后来才用马列主义加以改造。可是在此次登庐山前后,他的那种“空想”似乎又有些复活。此诗即反映这种情况。

现代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冬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