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万木":井冈山万木直入青云,
# 参天:高接云天。
"千百里":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山势如飞,奇峭逼人。
# 奇岳:雄奇的大山。
"故地重来何所见":我旧地重游见到了什么,
# 故地:旧游之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多了楼台亭阁":多了一些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在五井碑前,
# 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五井碑,现已毁。
"黄洋界上":在黄洋界上,
# 黄洋界:山名,位于江西。
"车子飞如跃":汽车飞驰盘旋。
"江山如画":如画江山,
"古代曾云海绿":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海。
# 古代曾云海绿:古时这里曾是沧海。
"弹指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恰似弹指一挥间,
# 弹指:表示情绪激越。
"人间变了":人间已经变了模样,
"似天渊翻覆":如天翻地覆。
# 天渊翻覆:天和深潭反过来。极言变化之大。
"犹记当时烽火里":犹记得当时战火纷飞,
# 烽火:指战争、战乱。
"九死一生如昨":九死一生仿似就在昨天。
# 九死一生: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独有豪情":独有一腔豪情,
# 豪情:豪迈的感情。
"天际悬明月":天边明月高悬,
# 天际悬明月:天边挂着一轮明月。
"风雷磅礴":气势如风雷磅礴。
# 磅礴:气势盛大貌。
"一声鸡唱":雄鸡一声高唱,
"万怪烟消云落":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落。
# 万怪:泛指旧中国的各种大小反动势力。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革命题材词,这首词呈现了井冈山雄奇的总体自然风貌,借助山川景象追述往昔革命历程,展现了对历史烽火岁月的深切缅怀。
2. 写作手法
夸张:“弹指三十八年”以“弹指”夸张时间流逝之快,将38年革命历程浓缩为瞬息,凸显历史沧桑感。“飞上南天奇岳”用“飞”字夸张山势险峻与诗人豪情,既写实景又暗喻革命征程的壮阔。“车子飞如跃”以“飞”字夸张车辆疾驰之速,对比往昔战火中的艰难,展现新时代的生机。对比:“多了楼台亭阁”与“黄洋界上炮声隆”形成和平与战争年代的强烈反差,体现社会巨变。“古代曾云海绿”(地质变迁)与“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社会变革)交织,深化历史纵深感。“九死一生如昨”的惨烈回忆与“万怪烟消云落”的胜利结局对比,凸显革命信念的胜利。虚实结合:上阕实写井冈山新貌(“楼台亭阁”“车子飞如跃”),下阕虚写烽火岁月(“犹记当时烽火里”),通过“飞”字串联虚实,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以明月、风雷象征革命理想与力量,虚写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上阕:首句“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以仰视视角勾勒井冈山绵延千里的苍莽林海,“飞上”二字既暗写山势险峻陡峭,又隐含诗人重临故地的急切心境;“奇岳”之谓既点明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摇篮的特殊地位,亦赋予其超越普通名山的雄浑意象。次句“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通过今昔对比,以“多了”二字轻巧带出社会巨变,昔日战场遗址旁新生的建筑群成为时代进步的具象化表达。第三句“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选取五井碑、黄洋界等标志性地点,将“飞如跃”的动态描写与静态革命遗址并置,既延续上句“楼台亭阁”的今昔对照,又以车轮疾驰的声响打破历史沉寂,暗示现代化进程对革命圣地的重塑。末句“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化用苏轼“江山如画”典故,转而以地质变迁视角收束上阕:古海成陆的漫长地质运动与三十八年社会剧变形成时空叠映,为下阕的今昔哲思埋下伏笔。下阕:“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以“弹指”量化时间流逝,将物理时间的短暂性与社会变革的彻底性形成张力,“天渊翻覆”四字既概括政治体制更迭,亦暗含对革命胜利必然性的历史确认。接下来的“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陡转叙事视角,通过“犹记”“如昨”二词将时空拉回1927年黄洋界保卫战,数字“三十八”与“九死一生”的量级反差强化记忆的鲜活度,凸显革命历程的艰险本质。末段“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以超现实意象重构革命精神:明月喻指理想永恒,风雷象征斗争伟力,三者构成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精神图腾,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信仰。结句“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以雄鸡报晓的象征系统完成历史叙事闭环——既指代新中国诞生的黎明时刻,亦隐喻旧世界在革命烈焰中的彻底消亡,最终在天地澄明的意境中实现革命史诗的审美升华。
4. 作品点评
井冈山的苍茫峰峦常令诗人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犹记烽烟蔽日时,生死鏖战若当前。”这句诗凝练展现了革命斗争的壮烈图景——国民党军队频繁发动“会剿”,战场上硝烟终年不散,红军将士在枪林弹雨中反复冲锋。但历史洪流终将冲破黑暗,革命力量的胜利源于三重关键因素:其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二,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游击战术,在黄洋界等地以少胜多,灵活运用运动战突破围困;其三,通过土地革命赢得农民支持,建立工农兵政权,形成军民一体的铜墙铁壁。正是这种将科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革命智慧,最终让人民军队突破重重封锁,为民族解放开辟了光明道路。
#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用白描写景,用比喻抒情;二是把古典诗句熔铸在作品里.该词既有宏伟壮丽的革命内容,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熏陶,是作者晚年少有的气势磅礴之作。
不详侯外庐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贺新郎·别友》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