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huì
chāng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dōng
fāng
xiǎo
dào
jūn
xíng
zǎo
biàn
qīng
shān
rén
wèi
lǎo
fēng
jǐng
zhè
biān
hǎo
huì
chāng
chéng
wài
gāo
fēng
diān
lián
zhí
jiē
dōng
míng
zhàn
shì
zhǐ
kàn
nán
yuè
gèng
jiā
cōng
cōng

译文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人依然觉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惫,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为青葱。

逐句剖析

"东方欲晓":东方就将初露曙色,

"莫道君行早":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

#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人依然觉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惫,

# 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风景这边独好":这儿的风景最好。

#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县城外面的高峻山峰,

#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直接东溟":连绵不断直接连去东海。

# 东溟:指东海。,颠连:起伏不断。

"战士指看南粤":战士们远望南粤,

#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更加郁郁葱葱":那边更为青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会昌》由近现代的毛泽东创作,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1934年毛泽东被排挤出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时所作。此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上片描绘会昌城外高峰及连绵山势,“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的赞美与乐观态度。下片“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指看”与上片“好”呼应,展现出下层指战员的拥护。全词以山水之景映射革命形势,借景抒情,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在困境中依然坚定的信念与广阔胸怀,体现出豪迈的风格,表露了其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开创全新局面的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词创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登临会昌山之际,系其政治生涯低谷时期的作品。彼时虽身处党内军内决策边缘,但作者并未消极沉寂,而是通过登山临水涵养心志,在逆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以诗词为载体继续坚守革命信念。该作品迟至1957年1月方在《诗刊》首次公开发表,成为观察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的重要文本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清平乐・会昌》是近现代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紧密围绕革命斗争这一宏大主题描写。整首词将景物描写与革命信念、个人心境紧密融合,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在逆境中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展现了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实写会昌城外山的景象,写登山看到的山峰连绵以及山海相连的画面。“登高致远”则是从实写的登山行为中引申出的一种寓意,即站在高处能看得更远,象征着诗人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这是虚写。“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看南粤”是实际的动作和场景描写,是实写;“郁郁葱葱”的“南粤”不只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它象征着曾经引发革命且对未来革命大有可为的地方,对处于困境的中国革命有着启示性的召唤,这是赋予了“南粤”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属于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突出了词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东方”起始的两句,乃是对现实情景的真切描绘,描述了诗人在清晨就已起身的状态。抢占先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都通过一个“早”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他人尚在沉睡未醒之时,诗人已然清醒;当他人还未有所行动之际,诗人已率先动身。因此,这两句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还蕴含着韵外之味、弦外之音,引人深思。“踏遍”之后的三句,同样是写实之笔,至少是对1927年秋收起义至1934年夏这段革命岁月的真实写照。历经七年的风雨洗礼,诗人的壮志豪情丝毫未减,所以才有“人未老”的感慨。“独好”二字,表面上是在称赞会昌的自然“风景”,实则暗中指向会昌反“围剿”的严峻“形势”。这四句总体来看,处处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坚定自信,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下阕中,“会昌”开头的两句紧扣词题,重点描绘了“山”的景象。登山写山本是自然之事,但此处特别着重描写“高峰”,以及山海相连的壮阔画面。在我看来,这其中蕴含着“登高致远”的深刻内涵,也就是俗话说的“站得高,看得远”,体现了一种高远的视野和境界。“战士”之后的两句,堪称全篇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是主题的核心体现。这里的“战士”,并非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涵盖了诗人在内的一群登山远眺的群体。“南粤”,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广东,但“郁郁葱葱”的“南粤”却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象征着一个曾经点燃革命火种,并在未来依然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或者说,“南粤”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之绿,对于当时处于困境之中的中国革命而言,有着一种启示性的召唤力量,仿佛在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寻找新的希望和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