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旌旗在望":战旗在山下摇荡,
#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山头鼓角相闻":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
#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敌军围困万千重":任凭敌军团团围困,
"我自岿然不动":我军依然毫不畏惧,岿然不可撼动。
# 岿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早已森严壁垒":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
# 森严壁垒: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
"更加众志成城":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
#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
#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报道敌军宵遁":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 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上阕通过“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凸显敌我力量悬殊下红军的泰然自若、沉着应战,下阕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描绘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场景,巧妙地嘲笑了敌人。全词贯穿“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的战略智慧与革命信念。全篇仅五十字,却真实地记录了黄洋界保卫战,纪实中有言志,将军事部署与革命豪情融为一体,既是对黄洋界保卫战的诗意记录,也是毛泽东早期军事思想的生动体现。
2. 写作手法
夸张:“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铺垫:“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以生动凝练的笔法,展现出红军将士锐不可当的战斗姿态与高昂士气,营造出严阵以待的威武气势,为全词的雄伟气势及后文红军克敌制胜作了铺垫,有力突显了井冈山保卫战的必胜格局。对比: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词中“敌军围困万千重”与“我自岿然不动”,以夸张手法凸显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反衬红军临危不乱的英雄气概;“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来势汹汹与“报道敌军宵遁”的狼狈溃逃,是战局始末的对比,讽刺敌人外强中干,歌颂红军以少胜多的智勇。通过对比,既刻画出红军的钢铁意志,又揭露敌人的虚弱本质。
3. 分段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诗词中以战争为题材的一首词作,将革命斗争精神与诗歌艺术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深远影响。上片开篇两句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以觉听交织勾勒出井冈山严阵以待的全景。“在望”与“相闻”既表现红军的防线纵深,也通过“旌旗”“鼓角”赋予了战场特有的张力。虽未直接书写战斗过程,却营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为后续“敌军围困”埋下伏笔。这一“先声夺人”的写法,奠定了全词雄浑壮阔的基调。“敌军围困万千重”以“万千重”的数量夸张,渲染敌军的声势浩大与攻势凶猛;“我自岿然不动”则以沉稳的“岿然”之态,彰显红军依托群众基础与天然屏障形成的固若金汤之感,进一步放大了革命者在劣势中坚守的英雄形象。后句“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点明这种“岿然”的本质——不仅是地理上的防守严密,更因军民同心而形成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长城。下片通过典型场景的描写,将战斗推向高潮并展现胜利的戏剧性结局。“黄洋界上炮声隆”以“隆”字浓缩音效冲击力,以“一炮定乾坤”替代繁琐的叙事,更暗含称赞对红军事先布防的“天时地利”之智。末句“报道敌军宵遁”的处理堪称绝妙——“宵遁”的“宵”字呼应上片“岿然不动”的定力,而“报道”转以旁观者视角带出战果,既保留了想象空间,又以“遁”字贬损敌军的狼狈。结尾不着一字抒怀,而“胜利”已溢于言表,恰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整首词在写作手法上集多种特色于一体:用“万千重”与“宵遁”的数字反差制造戏剧张力,借“山”“炮”等意象重构战争场景,通过“不动—隆—遁”的叙事节奏暗含“守势—攻势—胜势”的逻辑闭环,尽显高超的语言控制力。作为毛泽东词作中早期战争题材作品,《西江月·井冈山》以古典词体表现现代革命史,其历史价值在于凝固了“黄洋界保卫战”这一转折性事件的精神内核,使作品兼具史诗品格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永恒魅力。
4. 作品点评
《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以黄洋界保卫战为题材创作的词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地位。全词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为核心,通过夸张手法,凸显敌我力量悬殊下红军的从容镇定,又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展现军民团结的战略智慧。其语言凝练,仅50字便将战斗场景与革命豪情浓缩,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作为井冈山斗争精神的浓缩表达,这一作品不仅记录了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的作品。其中“炮声隆”“宵遁”的描写,既呼应战斗结果,又以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赋予词作永恒的生命力。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会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