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liù
líng
sān
shǒu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shān
kuài
jiā
biān
wèi
xià
ān
jīng
huí
shǒu
tiān
sān
chǐ
sān
shān
dǎo
hǎi
fān
jiāng
juǎn
lán
bēn
téng
wàn
zhàn
yóu
hān
shān
qīng
tiān
è
wèi
cán
tiān
duò
lài
zhǔ
jiān

译文

山,我纵马飞驰,毫不停下马鞍。猛然间回头观望,那山仿佛离天只有三尺三的距离。山,好似翻江倒海掀起巨大波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同万马激战正酣。山,像利剑一般刺破青天。剑刃却依然完整未残,天好似要塌下来,全靠它支撑其间。

逐句剖析

"山":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我纵马飞驰,毫不停下马鞍。

# 快马加鞭:徐姬《杀狗记》:“何不快马加鞭,径赶至苍山,求取伯伯!”

"惊回首":猛然间回头观望,

"离天三尺三":那山仿佛离天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 离天三尺三: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又注:“这是湖南常德的民谣:”(按:这一注解可能是作者回答英译者时的误忆。常德地势较平坦,无此民谣。此当为贵州民谣。)骷髅山,未详。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

"山":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好似翻江倒海掀起巨大波澜。

# 倒海翻江:形容声势、力量的巨大。这是形容水势之浩大。也作“翻江倒海”和“翻江搅海”。

"奔腾急":山势奔腾迅猛,

# 腾:本指马奔跃,即骏马在奔驰中向上跳跃。,奔:急行,急跑,犹如奔驰,狂奔,飞奔。

"万马战犹酣":如同万马激战正酣。

# 酣:本指尽酒量畅饮,痛饮,这里指酣战,即不但久战未歇,而且正处在激烈、起劲的势头上。,犹:正在。,战:战斗,激战。,万马:千军万马之略。

"山":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像利剑一般刺破青天。

# 残:残损、残缺、毁坏。,青天:晴朗的天宇,由于晴朗而愈显其高远,因而刺破青天之山,自然也就愈加峻峭。

"天欲堕":剑刃却依然完整未残,

# 堕:落下,掉下来。,欲:要,将要。

"赖以拄其间":天好似要塌下来,全靠它支撑其间。

# 其间:指天地间。,拄:支撑。,以:用。,赖:依赖,依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六字令三首》是近现代伟人毛泽东的词作,收录于《毛泽东诗词集》。聚焦长征途中的山,借山的巍峨、磅礴、坚毅,象征红军形象与革命精神。运用整体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从“离天三尺三”的高峻,到“万马战犹酣”的壮阔,再至“赖以拄其间”所呈现的擎天姿态,营造出雄浑豪迈的艺术境界。作品将诗史融合,突破传统小令题材,彰显毛泽东诗词“以小见大、以物载道”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十六字令三首》诞生于1934年至1935年间,彼时,中央红军的命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被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以及赣南的瑞金、雩都地区挥别根据地,踏上了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这一路,艰难险阻如影随形。蒋介石布下重重天罗地网,妄图将红军扼杀在转移途中,四道严密封锁线犹如四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红军战士们以无畏的牺牲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奋力突破。与此同时,大自然的天险也成为拦路虎,湘江、金沙江、大渡河等滔滔江水,在蒋介石眼中是阻挡红军的绝佳屏障,却未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相较之下,山对于红军而言,意义非凡。毛泽东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道路,始终与山岭紧密相连,山岭不仅是革命的依托,更是战略退却时的可靠掩护。在长征的战略大转移中,红军大部分时间穿梭于高山峻岭之间,万山丛中既是行军的战场,也是冲破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天然屏障。每一座山都见证了红军的艰辛,也承载着胜利的喜悦。​ 在这翻山越岭的征程中,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胜利的乐观预期,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三首小令。他以诗人的浪漫笔触和革命家的豪迈气魄,将对山的深厚情感、对革命的执着追求,融入到简洁而有力的词句之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长征题材的小令,描绘了长征途中,山的不同姿态,借山的高、壮、坚等景象,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红军不畏艰难、英勇豪迈、擎天拄地的革命精神。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山”象征红军,山的高峻对应红军面临的艰难险阻,山的磅礴体现红军的豪迈气势,山的坚毅喻示红军的革命意志,使抽象精神具象化,如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志的继承与创新。夸张:“离天三尺三”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突破现实尺度,强化视觉冲击,凸显红军翻越高山的豪迈,类似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浪漫夸张。比喻:“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犹酣”以江海翻涌、万马激战喻山的奔腾之势,将静态的山写活,展现红军行军的动态场景;“刺破青天锷未残”把山比作未残的利剑,突出山的锐利与坚韧,暗合红军战斗风貌。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第一首看似在着力渲染山的巍峨高峻,实则是借高山来映射红军翻越时,所彰显出的那种蔑视艰难、奋勇向前、不可撼动的精神气魄。毛泽东特意援引一首民谣作原注,那民谣把山的高峻形容到极致——“离天三尺三”,山高到常人、马匹途经,都得“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乖乖向其臣服。可红军面对这般高山,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快”字凸显出马行进的迅疾,马在陡峭高山前毫无惧色,未停下脚步,依旧疾驰;马背之上的红军战士更显豪迈,反倒扬鞭催马,人和马一同飞驰而过。“未下鞍”,既打破了民谣里“马过要下鞍”的常规,也让红军“人过不下马、不低头”,变相让高山“低头”。同是险峻高山,在普通人和红军面前呈现出天壤之别,奇妙又有力地反衬出红军能征服一切艰难,绝不被险阻折服的无畏气概。“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写得颇为诙谐。待纵马飞奔越过山后,回头再望,瞬间大惊。这“惊”,既有对山之高险的惊叹,也传递出翻越耸入云天高山后,那份惊喜与自豪。“离天三尺三”是夸张,用极致夸张凸显山的高峻,以此反衬、烘托红军飞驰过山的英勇身姿,更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战略转移时的急切心情。第二首:此篇表面铺陈群山磅礴之势,实则勾勒红军在万壑间奋战的豪迈气象。开篇以“倒海翻江卷巨澜”喻山:诗人登高远眺,见千山逶迤如江海倒涌、怒涛翻卷,吞天沃日之势扑面而来;继而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续喻,化用杜甫“奔腾”意象并加“急”字,状群山如万马奔腾之速,又似千军鏖战之烈。两组比喻层层递进,将千山万岭的雄浑之势写得如在目前。在艺术构思中,山之雄奇与红军之雄姿互为映照:群山的奔涌气势,恰是红军急行军的身影;万岭的险峻峥嵘,亦如战场的惊心动魄。读者于山景中可见红军纵马疾驰的英姿,亦可想见枪林弹雨中的搏杀场景,让骁勇善战的革命群像在山水间巍然矗立。第三首:词作以“山之坚”为表象,深掘红军坚不可摧的意志与中流砥柱之姿。“刺破青天锷未残”以剑喻峰:陡峭山尖如利刃穿破苍穹,且锋芒未损,写尽山势的刚锐与坚固;“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更发奇想,假设天倾之际,群山如擎天柱般撑持天地,其坚毅之态跃然纸上。此中意象实指红军:刺破青天的剑锋,是革命力量锐不可当的象征;顶天立地的山柱,乃中共武装“挽狂澜于既倒”的隐喻。词人以雄奇想象昭示世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民族江山便有稳固根基——这既是对革命力量的礼赞,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坚定宣言。

4. 作品点评

毛泽东创作的《十六字令三首》,宛如三幅雄浑壮阔的画卷,从多元视角生动刻画了云贵山峦的独特气势与形貌。这三首小令各自独立成篇,却又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词的创作史上,以如此磅礴的笔力来创作小令,毛泽东堪称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其写法突破了传统本色词的固有藩篱,呈现出散文化的独特风格。而相较于前人,毛泽东更进一步,大胆运用比喻、想象等手法,驾驭气势磅礴的语言,为小令这一传统词体赋予了全新的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山是这三首小令共同的主题意象,既是作者对山的外在形体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又是作者寄托一定情志的审美创造。它是山的艺术典型,是作者创造的第二自然。

不详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季世昌《毛泽东诗词书法诗意画鉴赏》

# 诗与史的结合,是毛泽东诗词基本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在《十六字令三首》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特别完整。这一整体的美学魅力具有远远超出形象内涵的启示力。无疑,这首词来自历史,也必然走向历史。千秋万代的人,都会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美学熏陶与理性教益。

不详当代湘潭大学老教授刘业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