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咒逝川":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
"故园三十二年前":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这里指梭镖。,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黑手高悬霸主鞭":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高悬:高高举起。,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为有牺牲多壮志":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
# 为有牺牲多壮志:因为有先烈的流血牺牲,更激发起革命者斗争的壮志。为有:因为有。多:增多,引申为激发。
"敢教日月换新天":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 敢教日月换新天:意为敢于使日月更新,改造新天地。敢教:能令、能使。教:令,使。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菽:豆类的总称。,喜看:高兴地看到。
"遍地英雄下夕烟":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 遍地英雄下夕烟:意为到处有劳动英雄在黄昏时的烟雾里下工回家。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韶山雄伟壮阔的景色,借助诗人对韶山景致细致入微的观察与饱含深情的笔触,将韶山的实景与诗人的情思相融,既有静态的山川风貌展现,又有动态的意象营造,表达了诗人对韶山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豪情壮志,尽显磅礴气势与昂扬意气。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运用对比,“红旗”与“黑手”对比鲜明,代表正邪两方,凸显革命与反动势力的对立;“农奴戟”和“霸主鞭”亦是对比,展现出力量悬殊下,革命者英勇无畏对抗反动武装镇压,突出斗争激烈,强化爱憎情感,让革命场景更震撼人心。借景抒情:尾联借“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之景抒情,以丰收、劳作画面,抒发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欣喜,展现新时代人民昂扬风貌,将情感融于美景,不着痕迹,韵味悠长。虚实结合:“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为虚写,诗人借梦境般的回忆,拉开时光帷幕,遥想三十二年前韶山人民的苦难岁月,引发对往昔的深沉感慨;“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则是虚实相生,既实写当年韶山地区武装斗争的壮烈场景,又以局部象征全国军民与反动势力的对抗,拓展了时空广度,让诗意更厚重。动静结合:“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体现动静之美,“稻菽千重浪”描绘出风吹稻浪的动态画面,展现出农业蓬勃生机;“遍地英雄下夕烟”中,劳作一天的人们伴着暮霭收工回家,是相对静态场景,动静相衬,勾勒出当代农村和谐、富有活力的生活画面。象征:诗中多处运用象征,“红旗”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引领人民走向解放;“黑手”象征反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给人民带来压迫与灾难;“农奴戟”象征着觉醒后奋起反抗的广大民众武装,以简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与象征反动暴力镇压的“霸主鞭”对峙,强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用典:“别梦依稀咒逝川”中“逝川”用典,源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借此典故,将时光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去不返。毛泽东离开韶山三十二年,往昔岁月如烟,“咒逝川”三字饱含对旧时代苦难岁月的痛恨,借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语,抒发内心复杂深沉情感,既叹时光飞逝,更咒过往黑暗,为诗作开篇添厚重历史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诗人阔别韶山三十二载,往昔岁月如梦,却又清晰可触。“别梦依稀”四字,恰似一道情感的闸门,缓缓开启了那积压多年、对故乡深沉且绵密的思念洪流。在辗转漂泊、为革命奔走的漫漫征途上,韶山的山水、乡亲始终萦绕心间。而“咒逝川”,则如同一把利刃,狠狠刺向那不堪回首的旧社会。彼时,韶山深陷苦难泥沼,反动当局与地主豪绅沆瀣一气,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山林被其鲸吞,百姓食不果腹,六成农户被迫乞讨,“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的民谣,便是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忆及此,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沉痛交织,久久难平。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瞬间将时空拉回那段热血沸腾又残酷壮烈的革命斗争年代。“红旗”猎猎,似燎原之火,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引领下,韶山乃至全国农民觉醒后,拿起简陋武器、汇聚而成的磅礴革命力量,他们高擎希望,为自由解放奋勇向前;与之针锋相对的“黑手”,阴森冷酷,象征着国民党反动集团及其背后撑腰的帝国主义势力,“霸主鞭”高高扬起,肆意对革命者与无辜百姓施以血腥镇压,妄图扑灭这星星之火。这“红”与“黑”的鲜明对垒,“农奴戟”与“霸主鞭”的生死较量,是武装革命与反革命武装短兵相接的生动缩影,更是在华夏大地持续多年、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映照。从局部韶山的抗争,到全国范围的持久战,无数回合的交锋,虽历经挫折,但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短短十字,却如黄钟大吕,奏响对英烈的崇高赞歌。回首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雨腥风迅速席卷全国,广州、长沙等地相继陷入白色恐怖。“马日事变”当夜,长沙城惨叫连连,百余名共产党人惨遭杀害,短短二十余天,周边地区上万名革命群众与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韶山同样未能幸免,一百四十四位英雄儿女,为了心中理想,前赴后继,血洒热土,其中更有毛泽东的六位至亲——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以及韶山第一届党支部的五位骨干——毛福轩、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枚、钟志申。他们以无畏之躯,筑起捍卫真理的长城。一个“敢”字,力透纸背,尽显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舍生取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是这份壮志豪情,让旧乾坤破碎,新日月高悬,为华夏大地换了人间。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当代农村风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时光流转,苦难终成过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在韶山大地奔涌。夕阳西下,余晖温柔地洒在广袤田野,微风拂过,稻菽仿若金色的海浪,层层叠叠,翻滚涌动,奏响丰收的乐章。田间地头,那些辛勤劳作了一整天的“英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扛着农具,谈笑着,带着劳动后的满足与喜悦,伴着袅袅升起的暮霭,迈着轻快步伐踏上归家之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绘就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诗人眼中满是欣喜,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这景象,恰是盛世中国的生动注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用景意交融之法,将虚实、动静巧妙搭配。诗人凭借自身丰沛情思与刚健笔锋,勾勒出韶山的雄伟险峻,使之跃然纸上。诗中的韶山,既有实景呈现,又含想象意境;既有静态描摹,又添动态活力,进而营造出磅礴大气、意气风发的雄浑意境。
#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韶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山东科技大学出版社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议论的内容写得形象逼真,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颔联两句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的农民武装斗争与反动派地主武装镇压、屠杀革命群众写得形象生动。颈联两句也属议论内容但选用形象思维的词语来表达,凸显革命者视死如归和革命到底的浩然正气,这种雄浑豪迈的诗句,反映了诗人乐观的性格和宏大磅礴的胸襟气魄。
不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品读诗人毛泽东》
# 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从时间上说,花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差不多半个世纪,空间上,则是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艰苦转战,其中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更是名垂青史。有牺牲,才有“日月换新天”,这是科学的辩证法,也是一部毛泽东的奋斗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这二者之间,以一个“敢”字为线索才能串起来。敢,就是敢想敢干,敢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
不详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诗作中唯一一首正面写到韶山的作品。首联即表达出十分凝重的感情。离开家乡三十二年了,但如梦的往事仍在脑海浮现。无论是采纳了谁人的提议,这个“咒”字用的都非常巧妙,表现出对旧社会的无比愤恨之情。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出故乡激励而尖锐的阶级斗争。一正一反,对仗工整。颈联为“诗眼”,直接点题。尾联转到现实上来,讴歌家乡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征途上不断奋进的精神。
不详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曾珺《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采桑子·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