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大雨落在了幽燕,
#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白浪滔天":滔滔波浪连天,
# 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秦皇岛外打鱼船":秦皇岛外的打渔船。
# 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一片汪洋都不见":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 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知向谁边":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 谁边:何处,哪里。
"往事越千年":往事已经有千年,
# 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越:越过。,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魏武挥鞭":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 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
#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
"萧瑟秋风今又是":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
# 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换了人间":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颜。
# 人间:社会制度。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既描绘了风雨中大海的壮阔景象,又融入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怀,最后以“换了人间”道出时代新貌。全词气势雄浑,语言简练,将眼前景与胸中情自然交融。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词中“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通过渔船的小意象衬托大海的广阔,以简驭繁,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情景交融:全词上片写景中含情,下片抒情中寓景,如“白浪滔天“的壮景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浑然一体。借古抒怀:下片“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巧用曹操《观沧海》典故,原典表现曹操统一北方后登临观海的雄才大略。作者在词中通过“挥鞭”这一典型意象既浓缩了曹操戎马生涯的历史画面,又与现实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形成古今对照,借此表达对历史人物功业的肯定和对新时代豪情的抒发。
3. 分段赏析
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两句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前句写雨势滂沱,后句状浪涛汹涌,一为俯仰天地之象,一为极目远眺之景。视角由天空转向海面,空间层次分明,展现出宏大的气象格局。“秦皇岛外打鱼船”一句巧妙点明具体地点,既与开篇的“幽燕”形成呼应,又与词题“北戴河”相契合。后三句“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以设问手法收束上阕,将具体的渔船意象融入苍茫海天之中,化实为虚,以简驭繁,堪称神来之笔。此处不直接铺陈风浪之险恶,而是通过渔船在汪洋中消失不见的景象,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更加突出了“白浪滔天”的雄浑气势。这种写法不仅渲染了风雨交加、海天莫辨的混沌景象,更拓展了词作的空间维度,营造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意识。下阕:“往事越千年”一句承上启下,将时空维度骤然拉长,由眼前实景转入历史长河。“魏武挥鞭,东临碣石”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剪影,其中“挥鞭”二字尤为精妙,既是一个极具动感的瞬间动作,又象征着曹操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生动展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和豪迈气概。“东临碣石有遗篇”化用曹操《观沧海》诗意,将历史典故与眼前景物自然融合。“萧瑟秋风今又是”一句既呼应了曹操原诗中的秋意,又将思绪拉回现实,形成古今对话的独特意境。最后的“换了人间”四字画龙点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审美观照,又彰显了新时代的沧桑巨变。整个下阕通过“挥鞭”的动感、“碣石”的典故、“秋风”的意象,构建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最终以“换了人间”升华主题,展现出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妙在结句。“换了人间”四字,既是议论,又是抒情,更暗含景象描写。它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又留下悠远余韵,引领读者进入无限遐想的空间。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律·到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