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rén
mín
jiě
fàng
jūn
zhàn
lǐng
nán
jīng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zhōng
shān
fēng
cāng
huáng
bǎi
wàn
xióng
shī
guò
jiāng
lóng
pán
jīn
shèng
tiān
fān
kǎi
ér
kāng
jiāng
shèng
yǒng
zhuī
qióng
kòu
míng
xué
wáng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lǎo
rén
jiān
zhèng
dào
shì
cāng
sāng

译文

革命的狂风暴雨震荡着蒋家王朝,百万将士渡过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城南京啊,今天的面貌胜过往昔,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事物不断的向前发展更新和变化,这是必然的规律。

逐句剖析

"钟山风雨起苍黄":革命的狂风暴雨震荡着蒋家王朝,

# 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二、变化翻覆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并引申为天翻地覆。这里苍黄就是仓皇,即突然的意思。,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

"百万雄师过大江":百万将士渡过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城南京啊,今天的面貌胜过往昔,

#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太平御览·吴录》: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天翻地覆慨而慷":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 慨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 宜将剩勇追穷寇: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穷寇勿追。”

"不可沽名学霸王":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 霸王:指楚霸王项羽。,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天若有情天亦老":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

"人间正道是沧桑":事物不断的向前发展更新和变化,这是必然的规律。

# 沧桑:《神仙传》记载: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1949年创作的七言律诗,以宏大视角记录南京解放,融叙事议论,展革命进程与战略远见。首联倒装起笔,“苍黄”喻革命势不可挡;颔联赞南京解放,“天翻地覆”显历史巨变;颈联警示勿学项羽,体现彻底革命思想;尾联升华主题,揭示社会变革规律。这首诗作彰显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坚定意志与强大魄力,字里行间传递出诗人对实现全国解放的笃定信念。其整体格调雄浑壮阔,笔力苍劲,充满摧枯拉朽的豪迈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接近尾声,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拒绝签署和平协定。次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全军彻底消灭境内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陈毅率领的东路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得知后,满怀喜悦地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描绘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与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展现出雄伟的格调与磅礴的气势。

2. 写作手法

借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里,以“钟山”代指南京,用南京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简洁地指代这座城市,使诗句更具文学性与画面感。比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将战争进攻比作“风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民解放军如暴风骤雨般迅猛地对南京发起进攻,突出战斗的激烈与势不可挡。双关:“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苍黄”,既指局势的紧迫、匆忙,体现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南京让国民党措手不及;又有变化之意,暗喻改朝换代这一重大历史转变。倒装:“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把原本的“龙盘虎踞”“翻天覆地”语序颠倒,以“虎踞龙盘”与“天翻地覆”相对,符合律诗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同时使诗句节奏更具韵律美。引用:“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慨而慷”引用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生动地表达出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后,与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激昂感慨之情;“天若有情天亦老”引用李贺诗句并赋予新义,自然地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用典:本诗用典精妙,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巧妙运用项羽的典故。在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了虚名,没有果断除掉刘邦,错失良机,最终导致失败。作者在诗中以项羽失败的教训为鉴,通过“不可沽名学霸王”,告诫革命者不应为了一时虚名而放过残余敌人,要抓住时机,将革命进行到底,展现出彻底的革命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天若有情天亦老”化用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李贺原句借神话故事抒发兴亡之感,而作者赋予其新的含义,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类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出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了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重要性。

3. 分段赏析

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市东面。此句描绘南京突遭革命风暴侵袭,只因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一举攻克南京。当时,南京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曾派邵力子、张治中等人前往北平参与国共和谈,经过半月磋商,4月15日中共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然而4月20日南京政府却拒绝接受。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仅用三天便突破防线,占领南京,局势变化极为突然,故而用“苍黄”形容。所以这句话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是模状格,生动描绘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南京的情景;是借代格,以钟山指代南京;是比喻格,将战争进攻比作风雨;也是双关格,“苍黄”既表示情况紧迫,又体现变化巨大。这一句融合四种修辞,展现出磅礴的气势。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形容南京地势雄伟优越。三国时期,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南部)的地理形势后,曾感慨:“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今胜昔”表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局势进一步向好。南京曾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反动派在此发号施令,鱼肉百姓。如今被人民解放军占领,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化大都市,自然比过去更加美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是翻天覆地的巨变。此处用“天翻地覆”,是为了与“虎踞龙盘”对仗工整。“慨而慷”则体现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后的慷慨激昂之情,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它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这句原本是“龙盘”在前,“虎踞”在后,现在调换位置;“天翻地覆”原为“翻天覆地”,同样是字序调换,这是倒装格,是为了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慨而慷”则属于引用格。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联强调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堪称全诗的精髓所在。毛泽东突破《孙子兵法》中“穷寇勿追”的传统观念,以更果敢的姿态,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斗号角,单一个“宜”字,便彰显出洞察古今的智慧、果敢无畏的英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使用“剩勇”而非“余勇”,不仅语言新颖,更能表明人民解放军仍有强大的力量去追歼残敌。这无疑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诗意表达。接着从反面汲取历史教训,以项羽的失败为鉴,告诫人们“不可沽名学霸王”。“不”字体现出深刻的警醒、理智的判断和彻底的决心。这一联从正反两方面展开,既有历史的深度,又富含哲理,巧妙运用典故,形象生动,警示及时,教诲深远。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此联揭示了不断革命、改革和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毛泽东借用到这首诗中,赋予了新的内涵:自然界四季轮回、永不停歇,促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这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持续进行革命与改革,正是其正常的发展路径。这里明确指出前面描述的历史事件,如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不仅如此,还进一步表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完全契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这正是走“人间正道”,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4. 作品点评

此诗整体风格豪迈奔放,笔意纵横雄奇,在艺术层面有两大可圈可点之处:其一,将叙事与议论、澎湃的诗情与深邃的哲理实现了精妙融合,是政治家的卓识、思想家的睿思、军事家的谋略以及诗人的才情相互交融汇聚而成的艺术瑰宝;其二,典故运用得极为生动且恰到好处,深刻而精准,实现了历史典故与现实斗争的完美融合。全诗一共运用了七个典故,这也使得这首诗成为毛泽东诗词中巧妙运用典故最为密集的诗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近代文学家郭沫若《“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

# 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远、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

现代小说家刘白羽《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