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看劲松":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 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 仍从容:指劲松面对飞渡的乱云仍从容不迫。,飞渡:从身边穿过。
"天生一个仙人洞":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
# 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 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无限的风光。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此诗借劲松之坚韧与仙人洞之奇景,热情颂扬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追求伟大社会主义事业征途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斗争意志。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本诗无论是描绘劲松,还是刻画仙人洞,毛泽东都在颂扬一种深植于心的革命坚韧精神。这种精神启示我们,身为革命者,在面对逆境与挑战时,应当效仿“劲松”之姿,保持坚强与从容,坚定不移,勇于斗争,唯有如此,方能最终赢得辉煌的胜利。象征:诗中,“劲松”化身为困境里坚守初心、无畏前行的勇者之影;“险峰”则幻作漫漫征途上那重重艰难险阻的具象。借自然景物来隐喻精神品质与人生境遇,让诗歌的表意如幽谷藏兰,愈发含蓄而意味深长。
3. 分段赏析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此句描绘了在深沉的暮色笼罩之下,那挺拔的劲松巍然矗立,任由层层翻滚的云雾穿梭其间,它却依旧泰然处之,展现出无畏的姿态。这里的“劲松”不仅象征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而“暮色苍茫”则喻指一个暂时混沌不明的时代背景,仿佛预示着周遭环境的动荡与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他生灵或许会选择隐匿,唯有那坚韧不拔的“劲松”,历经无数“暮色苍茫”的夜晚,依旧屹立不倒。“乱云飞渡”不仅是眼前实景的生动写照,更象征着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汹涌澎湃。这包括了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反攻大陆的蒋介石集团,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猛烈抨击,以及苏联领导层挑起的中苏论战,这些都对中国构成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这漫天乱云,劲松依然屹立,展现出临危不惧、坚定不移的伟大气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进行了顽强有力的反击,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胜利。“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两句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要想领略那绝美的风光,就必须攀登至最为险峻的山峰之上。以此类推,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扫清反动势力的阻碍。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也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对于个人而言,要想成为那棵“劲松”,就必须历经各种磨难与考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与品格。
4. 作品点评
本诗的艺术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的高超手法。毛泽东依据一幅庐山仙人洞的照片(尽管他一年前曾实地游览过此景),结合生活实际情况,精心塑造了两个核心形象——“劲松”与“仙人洞”,并辅以“暮色”、“乱云”、“险峰”等背景元素,共同构建了一幅庐山仙人洞“无限风光”的艺术画卷。此画不仅形象鲜活、气势磅礴,令人深受震撼,更在字里行间深藏着哲理,启示人们:无论追求事业还是学问,实现理想均需不懈努力;面对人生逆境与挫折,亦应满怀信心,勇于攀登险峰,争取最终胜利。这种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表达方式,使得全诗不仅艺术性极强,远超原照片的美学内涵,而且融注了更为深邃的哲理与昂扬的精神。诗中口语运用自然流畅,无深奥词句或艰涩用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加之寓情寓理于生动形象的巧妙安排,令全诗风格含蓄而遒劲,读来回味无穷,引人深思。
#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现代潘强恩《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
# 毛泽东正是有着这超然的气魄和智慧,才能将前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玩弄于手掌之间,巧妙利用通过博弈所赢得的空间化解了许多危机和国内纷争,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自信。
现代潘强恩《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
# 面对强暴无所畏惧,当然是要有精神动力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前途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期待。毛泽东在诗的最后两句即展示这种乐观精神与美好前程:经过无数的艰难挫折之后,人生必然要达到最高的险峰,而那儿是风光最美的地方,也是大有收获的地方。这是何等深刻的人生哲理!毛泽东以他本人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真理。
现代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 (后两句)这两句诗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来说,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在对外关系上也面临不利的局面,这也像经历到一个险峰。只有敢于革命,敢于斗争的人,胜利地战胜了这个险峰,才能领略革命的无限风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可见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胜利,也要经过艰难曲折,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险峰,登上了这个险峰,才能领略到社会主义的无限风光。因此,这首诗具有极深刻的思想性。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
#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诗作。“暮色苍茫”“乱云飞渡”既写出了照片拍摄时的庐山风景,又喻指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劲松”比喻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仍从容”形容革命者从容不迫的姿态。“天生一个仙人洞”并非告诉读者庐山之上有一个浑然天成的“仙人洞”景观,而是在赞叹它傲视于万仞悬崖峭壁之上的神采。同样,“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也非单纯的写景之作它揭示了一个“付出才能收获”的朴素道理。
现代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曾珺《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