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
·
gǎi
西
xiāng
lóng
shèng
shī
zèng
qīn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
hái
ér
zhì
chū
xiāng
guān
xué
chéng
míng
shì
huán
mái
sāng
rén
shēng
chù
qīng
shān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发誓学习不取得成绩就不回来。死后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逐句剖析

"孩儿立志出乡关":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

# 乡关:家乡,故乡。

"学不成名誓不还":发誓学习不取得成绩就不回来。

# 成名:成就。

"埋骨何须桑梓地":死后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

#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何须:何必。

"人生无处不青山":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乃毛泽东于1910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彼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少年毛泽东眼见国家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心中满是忧国忧民之情,豪情壮志在胸间激荡,遂决心走出家乡,去追寻更为宏大的理想。诗的开篇两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立志离开故土,若不成就一番事业便绝不还乡的远大抱负与坚定志向。而后两句,诗人巧妙引经据典,将前文的诗意进一步升华,借中国经书里的经典语句,传达出大丈夫当志在四方、好男儿应四海为家的豪迈气概,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之韵。整首诗语言质朴,主题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10年的金秋时节,毛泽东毅然告别故乡韶山,毅然迈向外面那更为广袤的天地。这一别,成为了他人生轨迹中至关重要的首个转折点。临行之际,他的内心满是激动与憧憬,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并悄悄地将它夹在父亲每日必看的帐簿之中,以此作为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情告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言志诗。诗人以豪放遒劲之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矢志离乡、投身学业并执着追寻人生理想的壮志豪情。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诗意直白而深刻,思想坚定鲜明,气势磅礴雄伟,读起来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以“学不成名誓不还”这般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出他求学意志的坚决,以及志向的宏大高远,令人动容。后两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则进一步深挖诗意,将情感与哲理推向更深的层次。诗人运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生动且具体地描绘出一种豁达的心境: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葬于故乡呢?人生走到哪里,哪里便有青山相伴。诗句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寓意深远的感慨,让人读后深受启迪。

3.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语言质朴平实,读来毫无晦涩之感,平仄协调、押韵自然,诵读时朗朗上口。诗中巧妙化用古今中外经典语句,将其熔铸成表明心志的佳句,看似简洁质朴,实则内涵丰富、意韵深远,既通俗易懂又尽显高雅格调,真切地流露出毛泽东彼时的心态与志向。彼时的毛泽东,胸怀非凡抱负,聪慧过人、性格倔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与顽强的毅力,正昂首阔步迈向他人生的首个重要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