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深秋季节,
#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寒秋”。,独立:典出《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湘江北去":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 湘江北去: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在橘子洲头。
#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看万山红遍":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
#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碧透":江水清澈澄碧,
# 漫江:满江。漫,遍布。
"百舸争流":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 争流:争着行驶。,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鹰击长空":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
# 鹰击长空:“鹰击长空”二句: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
#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霜天,深秋天气。
"怅寥廓":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
# 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怅: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问苍茫大地":(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
# 苍茫:旷远迷茫。
"谁主沉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 沉浮:这里指盛衰。,主:主宰。
"携来百侣曾游":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 百侣:众多同伴。侣,这里指同学。,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 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恰同学少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恰:适逢,正赶上。
"风华正茂":风华正茂;
#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
# 书生意气:“书生意气”二句:同学们意气奔故,正强劲有力。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挥斥方遒":正强劲有力。
# 遒:强劲有力。,挥斥:纵放、奔放。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 指点江山:“指点江山”二句: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
"激扬文字":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
#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万户候,本指食邑万户的封候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曾记否":可曾记得,
"到中流击水":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
# 击水:指游泳。作者自注:“击水:游泳。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的“中流击楫”典故。,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浪遏飞舟":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 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遏:阻止。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革命抒情题材诗。描绘了长沙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体现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与感慨,表达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全景视角描绘湘江两岸群山层叠、红叶浸染的壮丽景象,展现辽阔的视觉空间。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聚焦江面,以“碧透”的清澈与“争流”的船只动态,拉近读者视角,形成近景特写。动静结合:静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凝滞的色彩描绘山峦的沉稳;“漫江碧透”以静态的江水为背景。动景:“百舸争流”展现船只竞逐的激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以“击”“翔”的动感打破静谧,赋予自然以生命力。虚实结合:实写:上阕的秋景(如“湘江北去”“鹰击长空”)为实,直接呈现自然景象。虚写:下阕回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以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追问,将现实升华为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白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以白描手法点明时间、地点与人物姿态,语言简洁却画面感极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平实词汇刻画青年形象,通过“风华”“意气”等词传递青春热血。情景交融: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暗含对自由的向往,“中流击水”呼应前文的壮阔江天,写景时寓情于景,抒情时以景衬情,将自然秋景与革命理想紧密结合。
3. 分段赏析
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时节和地点,其中“独立”一词突出诗人伫立江头的形象,营造出孤高傲世的意境,背景“寒秋”暗示着秋日的清冷,却反衬出诗人的坚韧意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通过排比句式描绘出秋日山水画卷:万山红遍展现出枫叶如火的热烈,“层林尽染”则细腻刻画了林木的多彩变化;“漫江碧透”写出江水的澄澈,“百舸争流”以动态画面体现百船竞发的喧闹,这些景物形象生动,渲染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取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对比鲜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以上七句景物描写不仅构成了画面,还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营造了氛围。最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直接说出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宽广胸怀,自然地从写景过渡到抒发情感,引出下阕的深情表达。下阕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自然过渡到回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点明这是对过去的回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用对仗手法描写当年同窗友人的青春风貌:“风华正茂”刻画出少年的朝气,“书生意气”和“挥斥方遒”则表现他们才华横溢、敢作敢为的精神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通过动宾结构描述革命情怀,“指点江山”写出对国事的关心,“激扬文字”强调以文字为武器的革命精神;“粪土当年万户侯”以比喻手法表现鄙视富贵权势的叛逆态度,直指对旧社会的批判。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反问句式唤起共同记忆,“中流击水”比喻在大浪中奋争的决心,“浪遏飞舟”则象征革命浪潮阻挡阻碍势力的勇气,生动形象地道出革命青年的无畏气概,思想感情昂扬奋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打破了以往文人伤秋的传统模式,摒弃了低落萧瑟的情绪,用雄壮绚烂的画面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激发了人们追求理想、努力奋斗的豪迈精神和崇高品质。全词无论是描写景色、回忆往事、发表议论,还是记录事件,都紧密围绕着变革现实的核心思想,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扎实。词中所写的壮美景象、杰出人物、非凡事迹、豪迈情怀,这几种元素协调统一,互相衬托,构成一个整体,充分展现了一位世纪伟人面对秋天时的胸襟和气魄。这首词描写了长沙秋天的景象,回忆了年轻时的革命斗争生活,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它表达出词人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改变旧中国而展现的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词中很形象地说明了“谁主沉浮”的答案:那些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责任、看不起反动统治者、敢于改变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才是国家命运的主宰者。整首词意境宏大壮观,充满高尚的革命理想。朗读时会被其情感打动,思考时会被其思想所启发。
# 上片侧重在“兴”与“观”。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诗可以“兴”,读之令人振奋,感到鼓舞;“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则是诗可以“观”,意味着从认识世界走向改造世界。下片侧重在“群”与“怨”。如“携来百侣曾游”,即诗可以“群”,体现团结的作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即诗可以“怨”,起审美的作用,要以真、善、美取代假、恶、丑。
不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理事吴奔星《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 此词历来被视为毛泽东的第一篇成熟的词章,信其不诬也。这应当是从语言的成熟,特别是意象、情境的独创性和整体的风格来说的。
不详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 这首《沁园春·长沙》却一扫秋之悲凉,以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震撼着人心。作为毛泽东诗词中早期的代表作,这首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用古诗文名句和典故的地方非常多。
不详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曾珺《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