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ìn
yuán
chūn
·
·
xuě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2
běi
guó
fēng
guāng
qiān
bīng
fēng
wàn
xuě
piāo
wàng
cháng
chéng
nèi
wài
wéi
mǎng
mǎng
shàng
xià
dùn
shī
tāo
tāo
shān
yín
shé
yuán
chí
xiàng
tiān
gōng
shì
gāo
qíng
kàn
hóng
zhuāng
guǒ
fèn
wài
yāo
ráo
jiāng
shān
duō
jiāo
yǐn
shù
yīng
xióng
jìng
zhé
yāo
qín
huáng
hàn
lüè
shū
wén
cǎi
táng
zōng
sòng
shāo
xùn
fēng
sāo
dài
tiān
jiāo
chéng
hán
zhǐ
shí
wān
gōng
shè
diāo
wǎng
shǔ
fēng
liú
rén
hái
kàn
jīn
zhāo

译文

我国北方的风景,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的上上下下,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特别娇艳美好。祖国的河山是如此美丽可爱,引得古今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逐句剖析

"北国风光":我国北方的风景,

# 风光:风景;景象。,北国:指我国北方。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千里冰封":千里冰封冻,

"万里雪飘":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眺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惟余,只剩下。惟,只。余,剩下。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这里指被雪覆盖的大地白茫茫一片。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大河,指黄河。

"顿失滔滔":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顿失: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这里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山舞银蛇":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 山舞银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驰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象在奔跑,

# 蜡象:白色的象。,驰:一作驱。,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 天公:指天。

"须晴日":要等到晴天的时候,

# 须:等到;需要。

"看红装素裹":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

#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一作银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特别娇艳美好。

#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分外,特别。妖娆,娇艳美好。

"江山如此多娇":祖国的河山是如此美丽可爱,

# 娇:美丽可爱。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得古今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 竞折腰: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惜秦皇汉武":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

#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和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略输文采":略差文学才华;

#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略输:稍差。

"唐宗宋祖":唐太宗、宋太祖,

#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稍逊风骚":稍逊文治功劳。

#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弯弓,拉弓。识,知道,懂得。雕,一种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俱往矣":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

#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 数风流人物: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数:数得着、称得上。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还看今朝":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 今朝:今天;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作。上片词人将笔触聚焦于北国那片辽阔大地上的雪景,通过对雪景的细致描绘,视角纵横捭阖,跨越千万里之遥,抒发了对祖国这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则转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对历史上的诸多人物进行评论,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这首词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怀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无数人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奋勇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抗日先锋军成功渡过黄河,突破阎锡山部队的防线后,踏着积雪沿着官道山行军,最终抵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第二种说法则指出,同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军开展抗日行动期间,来到西北高原地区。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他挥毫写下了这首壮丽的《沁园春·雪》。这首词的首次公开面世是在1945年11月14日的重庆《新民报晚刊》上,随后在1957年1月号的《诗刊》上正式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2. 写作手法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我国北方广袤大地天寒地冻的景象,既强调了地域的辽远,又凸显了寒冷的程度,同时营造出雄浑开阔、气势恢宏的艺术境界。动静结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描绘出大地被冰雪覆盖后静止不动的状态,体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感;“雪飘”则刻画了雪花在空中随风飞舞的动态场景。这两种状态相互配合,以静衬动,以动显静,在静穆的氛围中增添了飘舞的动态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表现力。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精妙的比喻手法,将连绵起伏的群山喻为蜿蜒舞动的银蛇,把广袤无垠的丘陵比作奔腾驰骋的白色巨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对眼前壮美雪景的由衷喜爱与由衷赞美。化静为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了被冰雪覆盖的群山与高原以灵动活泼、奔放不羁的气势。这一描写,也深刻地展现出词人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山”与“原”赋予了人的情感与意志。这一字眼生动传神地勾勒出群山与高原仿佛怀揣着雄心壮志,以昂扬奋发的姿态,积极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勇于竞争的活力,好似要与苍穹一较高下。想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此句中“须”字点明所绘为想象之虚景。于词人笔下,雪后初霁,红日高悬,皑皑白雪似身着艳丽红裳,又如披着素洁轻纱,在这新奇的景象中,尽显天地间的绮丽与妩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对雪后胜景由衷的赞叹与钟情。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可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将全词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上片的写景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总评,既点明了上片所描绘的北国风光的壮美之景,又进一步强调了祖国山河的独特魅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开启了下文,引出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为词人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广阔胸怀做好了铺垫。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人起初以磅礴之笔调,极力盛赞成吉思汗的非凡气魄与赫赫战功,将其推至令人仰望的高度。然而,笔锋陡转,“只识”二字悄然流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意味。“弯弓射大雕”这一描述,极为生动传神,精准勾勒出成吉思汗仅仅倚仗武力征伐,却对文治之道有所忽视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作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北国雪景图,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之中。这简短的十三个字,不仅精准地描绘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直观感受和深刻印象,更以其独特而优雅的造境方式,为全词定下了豪迈壮阔的基调,具有总领全篇的重要作用。“北国风光”这一短句,如同一个精准的航标,为上片的内容指明了方向,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千里”和“万里”这两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远的词,并非是诗人眼前所见的确切景象,因为人的目力所及是有限的。这里,诗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视野在脑海中进行无限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营造出一种更为广阔、宏大的意境。天地之间,一片茫茫,皑皑白雪覆盖了世间万物,呈现出一种纯然的白色。这种景象既显得静谧安宁,又充满了灵动之美。“冰封”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冰天雪地中那种凝然安静的状态,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冻结在了这一刻;而“雪飘”则细腻地刻画了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轻盈姿态,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动态的美感。动静相衬,使得整个画面既有着静穆庄重的氛围,又不失活泼灵动的气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两句词是对雪景进行的进一步大笔铺陈。一个“望”字,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统领着下文的诸多内容,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望”字在这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了登高远眺这一具体的动作,更蕴含着诗人极大的想象成分。透过这个字,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诗人那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的形象,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豪迈奔放、意气风发的意兴。“望”字之下,词作的画面中依次展开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这些最能体现北国独特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呈现,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们正是中国辽阔疆土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生动写照。“长城内外”,从南到北,横跨了辽阔的地域;“大河上下”,自西向东,贯穿了广袤的国土。这种地域上的广袤无垠,正与前文的“千里”“万里”两句相互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全词那种大气磅礴的意境。如此宏大的意境,充分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魄。“惟余莽莽”四个字,进一步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被冰雪覆盖的震撼;“顿失滔滔”则生动地写出了变化的迅速以及寒威的凛冽,同时也让读者联想到在未结冰封之前,大河那滚滚滔滔、奔腾不息的雄壮气势。这四句词,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赋予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感受,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逼真,气象显得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词运用了极为生动的动态描写,将原本静止的山峦和高原赋予了活泼奔放的气势。一个“欲”字,再加上“与天公试比高”这一豪迈的宣言,生动地表现出“山”和“原”仿佛与天相连,有一种奋勇向上、积极竞争的态势和无限的活力。“山”和“原”本是静止的物体,然而词人却写它们“舞”动起来,“驰”骋而去,这种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是因为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中,诗人远望山势和丘陵时,看到它们连绵起伏的轮廓,如同银蛇舞动、蜡象奔驰,给人一种动感的画面感。但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跃动,正是由于诗人内心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使得他眼前的自然景观也显得生机勃勃、生动活跃起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描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所写的眼前实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展开想象,描绘出雪后天晴、旭日当空的景象,仿佛为整个画面翻出了一派崭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的天地间显得雄浑壮阔,具有一种雄伟之美;而雪后的景象则由于红日与白雪的交相辉映,显得娇艳动人,充满了一种绮丽的美感。“看”字与上片的“望”字相互呼应,使得全词的结构更加严谨,脉络更加清晰。“红装素裹”这一精妙的比喻,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比作少女精心装扮后的美丽形象,形象地描绘出红日与白雪相互映衬、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就像一位身披红妆、内着素衣的少女,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情。“分外妖娆”这一直白的赞美之词,将诗人内心的赞美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和深深赞美。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可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将全词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上片的写景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总评,既点明了上片所描绘的北国风光的壮美之景,又进一步强调了祖国山河的独特魅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开启了下文,引出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为词人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广阔胸怀做好了铺垫。这一过渡句的存在,使得整首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给人一种严丝合缝、完整无缺的美感。祖国的山河如此美丽动人,难怪会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他们为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奋力拼搏、不懈奋斗。一个“竞”字,生动地写出了英雄人物之间激烈的竞争和争斗,展现了历史上英雄豪杰们竞相崛起、各领风骚的时代画卷,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代代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相继崛起又相继衰落的经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段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对历代英雄人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论。词人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五位极具代表性的帝王,分别展开了对他们各自功绩和不足的评价。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这五位帝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评论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仿佛引领读者一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逐一评说。一个“惜”字,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奠定了基调,既饱含着对他们的惋惜之情,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又蕴含着一种批判的意味,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委婉的批评。然而,词人的用词极具分寸感,“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没有完全否定他们的功绩和才能,并不是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贬低。“至于成吉思汗”,词人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对前文进行了一定的赞扬和肯定之后,笔锋一转,对他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揭示。“只识”二字,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强调了他只知道凭借武力征战,而缺乏对文化治理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视。“弯弓射大雕”,这一形象的表述,非常传神地描绘出成吉思汗只擅长武力征伐,而不擅长文治教化的形象,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局限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是全词的结语,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超越千古的深远意义。“俱往矣”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它以一种豁达的姿态,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一笔带过,不拘泥于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而是转向了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这个新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引领方向、开创未来。“今朝”的风流人物,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他们不会辜负时代的重托,必将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展现出更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他们将以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结语充分展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在写下这句词的一刻,词人思接千载,将历史的智慧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洞悉未来,对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充满了信心;豪情万丈,以豪迈的气魄面对历史和未来;傲视古今,以独特的眼光和卓越的智慧俯瞰历史长河。这不仅是词人个人的情怀表达,更是那个时代革命者共同的心声和追求。

4. 作品点评

《沁园春·雪》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毛泽东词的雄健气魄与磅礴大气。毛泽东身为伟大领袖,其宽广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伟大抱负,与雄奇壮阔的北国雪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词人眼中容纳着“千里”“万里”的广袤天地,心中激荡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思绪穿越几千年历史长河,以如椽巨笔点评江山,主宰沉浮。全词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全词的字词运用、修辞手法来看,可谓明快有力、收放自如。词人精心选词造句,各种表达挥洒自如,语义清晰流畅,一气呵成,仿若江河奔腾,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并且在格律方面,全词严格遵循词的格律要求,韵律和谐优美,却又让人感觉仿佛是信手拈来,未刻意雕琢。虽然它属于旧体词这一传统文学形式,但给读者的感受却全然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近代诗人柳亚子《沁园春·雪》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卜算子 · 咏梅》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