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yǒng
·
·
méi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浏览量:2
fēng
sòng
chūn
guī
fēi
xuě
yíng
chūn
dào
shì
xuán
bǎi
zhàng
bīng
yóu
yǒu
huā
zhī
qiào
qiào
zhēng
chūn
zhǐ
chūn
lái
bào
dài
dào
shān
huā
làn
màn
shí
zài
cóng
zhōng
xiào
yóu
yǒng
méi
fǎn
ér
yòng
zhī

译文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词。

逐句剖析

"风雨送春归":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

# 风雨送春归:出自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飞雪迎春到":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

"已是悬崖百丈冰":悬崖已结百丈尖冰,

# 冰:形容极度寒冷。

"犹有花枝俏":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犹:还,依然,仍然。

"俏也不争春":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把春来报":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

#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她在丛中笑":她却在花丛中笑。

#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读陆游咏梅词":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反其意而用之":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以全新视角写的与陆游同名词作的一首咏物词。上半部分展现的是一株在寒冬中活力绽放的梅树,体现了梅花的美丽坚强。下半部分用"俏也不争春"“她在丛中笑”表现了梅花乐观、谦虚的一面。这首词虽然与陆游的词同名,但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反映出的是与传统咏物词完全不一样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景物明丽,富有哲理。作有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在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最早刊登在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毛主席诗词》里。当时新中国正面临困难时期,毛泽东写下这首词,就是要鼓舞大家以梅花般坚韧的精神直面挑战、战胜困难。 毛泽东特意在标题下加了一句注释:"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虽然借用了南宋诗人陆游同名的词牌和题目,但表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孤芳自赏的落寞形象,而毛泽东塑造的梅花却是在冰雪中傲然绽放、向人间传递春讯的使者,展现了革命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梅花的咏物词。作者以与陆游不一样的思维描写了梅花既好看又特别坚韧的形象,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表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绝不服输、绝不放弃,为人谦虚坦荡,根本不把各种困难放在眼里的精神品质。

2. 写作手法

象征:全词以梅花为象征,将自然景物与革命者的品格相融合,实现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意图。衬托:通过极端环境的描写强化梅花形象。“悬崖百丈冰”以严寒背景衬托梅花的“俏丽”,突出其不畏艰险的品格。拟人:梅花被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如“俏也不争春”“她在丛中笑”,将梅花人格化,既增强形象感染力,也深化了其象征意义。尤其是“笑”字,既表现梅花的豁达,也暗含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夸张:“悬崖百丈冰”以夸张手法渲染环境的严酷,突出梅花生存之艰难。比喻:“只把春来报”则用比喻将梅花比作报春使者,象征革命先驱者的使命意识。对仗: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既增强节奏感,又强化对比效果。顶针:“俏也不争春”中的“俏”字承接上阕末句,形成顶针结构,使全词气韵贯通。

3. 分段赏析

上阕四句描绘的是寒冬中梅花的英姿。"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更替,暗示困难中蕴含着希望。就像冬天过后必有春天,启发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像陆游词里的梅花那样,困在"驿外断桥边"自怨自艾。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接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用夸张手法突出环境险恶:悬崖挂着冰柱,严寒刺骨,但梅花依然俏丽绽放。比起陆游笔下那个在春日风雨里"独自愁"的脆弱形象,毛泽东的梅花更像战士,在绝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下阕展现梅花的精神境界,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人的情感与动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点明梅花不是来争艳的,而是春天的信使。当漫山遍野鲜花盛开时,她却在花丛中微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笑容包含着多重含义:战胜困难的自豪,看到成果的欣慰,功成身退的豁达。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孤芳自赏形成强烈反差——一个在集体中默默奉献,一个在孤独中坚守清高。全篇用拟人等多种手法,让自然之花与人性之美完美交融,写出了梅花的无私奉献、勇于挑战、豁达和谦虚。

4. 作品点评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诗词中借物抒情的一首。在这首词里,主席把寒梅的自然特性和人类的高尚品格完美结合,就像梅花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那样和谐。他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写出梅花在冰雪中傲然绽放的顽强性格,又展现了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谦逊品格。这种以花喻人、借景言志的写法,把革命者不畏艰险又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通过一树寒梅生动地传递给了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毛主席所咏的梅花,格调完全不同。在风雪连天、冷冰百丈的环境中;她花枝俏丽,十分精神,最先向人间报告春天的消息。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齐发,她在花从中发笑,欢乐地和大家一道共同享受这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咏梅,是梅花的赞歌。梅花的形象和风格,可以使我们想象到坚持真理、英勇卓绝的革命者的高贵品质。这首词,写得很蕴藉,句子极俏丽,使人一读再读,越咀嚼,越有味。

现代现代诗人臧克家《读〈卜算子·咏梅〉》

# 毛泽东这句咏梅短章,妙在“反其意”。这么一“反”,跳出了寂寞、无奈与无为,变为“送”春(去岁之春)、“迎”春(今岁之春)、“俏”春、“报”春、“笑”春。梅花,成了结束一个季节、一种气候,开始一个季节、一种气候的标识性存在。辞旧迎新,其功大焉。

现代现代文艺评论家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

#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和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泽东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现代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

# 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俏”一“笑”令人耳目一新,反出了骨力遒劲、伟岸飘逸的艺术神韵。

现代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曹植《离友诗三首 其二》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