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流莺语":午睡醒来,听流莺娇声软语,
# 流莺语:一作“啼莺语”。
"掩苍苔房栊向晚":苍台满地,天色渐渐向晚,
# 向晚:傍晚。,房栊:窗户。
"乱红无数":落红片片堆砌。
# 乱红:零落的花朵。
"吹尽残花无人见":没人看见残花已被吹尽,
"惟有垂杨自舞":只有垂杨迎风自舞。
# 垂杨:一作“垂阳”。
"渐暖霭、":暮霭中渐渐带着暖意、
# 暖霭:天气日暖。
"初回轻暑":我感到了初夏的暑气,
# 轻暑:初夏的暑气。
"宝扇重寻明月影":寻找从前用过的那把明月般圆圆的宝扇,
# 明月影:此指团扇的影子。,宝扇:指团扇。此扇形状如明月。
"暗尘侵、":它已经灰尘沽满,
"上有乘鸾女":扇子上画着骑凤的仙女。
# 乘鸾女:指扇上所绘的仕女图画。据《龙城录》载:唐明皇游月宫,“见素娥千馀人,皆皓衣乘白鸾”。,上有:一作“尚有”。
"惊旧恨":那久已沉积的离愁别怨,
# 旧恨:指与恋人的别恨。
"遽如许":猛然将我的心强烈震撼。
# 遽如许:如此强烈。遽,急迫。
"江南梦断横江渚":江南美好的旧梦已断,洲渚横靠着她的小舟,
# 渚:水中小块陆地。
"浪粘天、":波浪粘连着远天、
# 粘:一作“黏”。
"葡萄涨绿":碧绿的清水涨满,像一江新酿的葡萄酒,
# 葡萄涨绿:绿水新涨,如葡萄初酿之色。用唐·李太白《襄阳歌》:“遥看江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句意。
"半空烟雨":化半空烟雨苍茫。
# 半空烟雨:形容浪花向空中飞溅,像雨雾一般。
"无限楼前沧波意":她楼前绿水悠悠,是否也在把我深深想望,
# 沧波意:指楼前的悠悠江水,别意无穷。
"谁采蘋花寄取":准备采一束蘋花寄上?
# 采蘋花寄取:古诗文中常用,采蘋花寄赠故人来表示作者的相思之情。
"但怅望、":我怅然地遥望、
"兰舟容与":她的木兰舟不知浮游何方,
# 容与:徘徊。,兰舟:舟船的美称。
"万里云帆何时到":云帆在万里以外,几时才能来到我的近旁?
"送孤鸿、":我久久地目送着天边孤鸿、
"目断千山阻":只见千山阻挡。
"谁为我":有谁为我,
"唱金缕":把《金缕曲》歌唱。
# 金缕:指《金缕衣》曲。其辞目:“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南宋文学家
叶梦得(1077~1148),南宋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绍圣进士,绍兴元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颇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诗词文皆工。诗歌笔力雄厚,风格多样,或豪宕悲壮,或疏快洒脱,犹有北宋诗人遗风,颇为时人所重。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以后,经战火的洗礼,词风一变为激昂慷慨。词风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初夏午睡后醒来的所见所感,想象江南景色,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流露出对逝去事物的惋惜,抒发了怅恨失意的相思之情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2. 写作手法
衬托:以动衬静,“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残花被风吹落无人留意,唯有垂杨在风中独自摇曳,一个“自”字,将“无人见”的落寞推向极致,以垂杨的“动”反衬四周的“静”,也暗喻作者内心无人理解的怅惘。想象:“江南梦断横江渚,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是想象场景。词人从现实的“垂杨自舞”跳脱,遥想江南江面水波连天,绿如葡萄美酒,烟雨迷蒙笼罩半空。联想:“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天气转暖,轻暑初至,词人重新寻出宝扇,却见扇上积满暗尘,绘有乘鸾仙女的图案。“宝扇”本是夏日纳凉之物,却因“重寻”触发联想。扇上的“乘鸾女”或许象征昔日佳人或理想中的美好,而“暗尘侵”则暗示时光尘封往事,昔日欢聚与今日疏离的“旧恨”骤然涌上,“惊旧恨,遽如许”,惊叹离愁竟如此强烈,将联想的情感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作者午睡醒来,耳边传来流莺婉转动听的啼鸣。抬眼望去,天色已晚,青苔覆盖着庭院,落花散落满地。开篇三句,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静谧的晚春图景。“流莺语”以声衬静,正如“鸟鸣山更幽”,愈发凸显出环境的清幽寂静,也隐隐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残花在风中悄然落尽,无人在意,唯有垂杨在微风中独自舞动。这里“自”字用得精妙,生动展现出四周空无一人的寂寥,衬托出作者徘徊庭院、四顾茫然的孤独心境。同时,从花开到花落的悄然变化,暗示着春光的消逝,蕴含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随着时光推移,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气。作者因消暑而翻出布满暗尘的宝扇,扇面上隐约可见的月宫“乘鸾女”画像,瞬间勾起了他深藏心底的“旧恨”,连他自己都惊讶于这恨意竟如此强烈。这几句巧妙地将时节转换与情感抒发相融合,“乘鸾女”的传说为词作增添了神秘色彩,而“旧恨”的突然涌现,虽未明言所指,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暗含着作者对过往美好不再的遗憾与怅惘。词的下片“江南梦断横江渚,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作者思绪飘远,梦中曾到过江南,然而梦醒后,只见江面水波浩渺,与天相接,江水碧绿如葡萄美酒初酿,烟雨迷蒙笼罩半空。此三句描绘出江南江面壮阔而朦胧的景象,以景衬情,暗示着作者与思念之人如同这江南梦境般遥不可及,昔日的欢乐已成“旧恨”,如今只剩无尽的怅惘。“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作者想象着思念之人在江边高楼倚栏凝望,那楼前的沧波蕴含着她无限的情意。古人采蘋花寄托相思,可如今又有谁能采来蘋花寄给对方呢?只能满怀惆怅地望着那缓缓前行的兰舟。“谁采”二字,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遗憾,“梦断”之恨愈发深沉,两人相隔万里,相思难以传递。“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作者心中充满期盼,那载着思念之人的云帆何时才能到来?然而,现实却是重重千山阻挡了视线,只能目送孤鸿远去。此句通过“万里”“千山”等词语,极言距离之遥远,相见之艰难,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与孤独之感。“谁为我,唱金缕。”词作结尾,作者发出深情而无奈的感叹。“金缕曲”中有劝人珍惜年华之意,而如今作者身边无人相伴,美好往昔不再,空留岁月虚度的叹息。一个“谁”字,将作者失去所爱后的孤苦与对往日温馨的怀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以暮春之景为依托,倾诉了词人怅惘失意的绵绵情思,以及对青春流逝的深切慨叹。词中写景笔法清新自然,意境明朗;抒情含蓄婉转,情感真挚深沉,余韵悠长。
# 叶石林“睡起流莺语”词,平日得意之作也。名震一时,虽游女亦知爱重。帅颍日,其侣乞词,石林书此词赠之。后人亦取‘“金缕”二字名词。虽然豪逸而迫近人情,纤丽而摇动闺思;二公之名俱不朽,识者盍深考焉。
宋张侃《拙轩集》
# 石林叶少蕴“睡起流莺语”词,人人能道之,集中未有胜此者。盖得意之作也。
宋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 石林词“谁采蘋花寄与”,又“怅望兰舟容与”,或以为重押韵,遂改为“寄取”,殊无义理。盖“容与”之“与”自音“预”,乃去声也。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
#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皆其词之入选者也。
明扬慎《词品》
# 一意一机,自语自话。草木花鸟字面叠来,不见质实,受知于蔡元长,宜也。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梦得理学名臣,晚年致政家居而作。此词自有所指,可细玩之。《文选》:“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龙城录》:“八月望日,明皇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莺。”李太白诗:“离恨满沧波。”柳子厚诗:“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采蘋花”,即《离骚》撷芳草之意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 低回哀怨,寄托遥深。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 “残花”二句喻无限离怀,只堪独喻。下阕“楼前”五句写临江望远之神,寄情绵远,笔复空灵。词有以真气为尚者,如明镜中不著尘沙一点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宋人之词,本是歌曲,妓女不甚通文义,以“啼莺语”词中少见,遂随意改之,犹之改“寄与”为“寄取”,彼恶知所谓《禽经》《汉志》者耶。观词中“江南梦断横江清”以下,明是叙真州过江相见之事,洪迈所记,盖得其实。叶筠乃力谓详味句意,全不相干,殆由年幼不知本事,故曲为之说云尔。
近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
# 此首纤丽而豪逸。上片,幽境幽情。起三句,言睡起时间与睡起见闻。向晚房栊,莺语花飞,是幽静之境。“吹尽”两句,更言庭院无人,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数句,言因暖而寻扇,因扇有乘鸯女,遂引起旧恨。下片,另从对面推论,人去远,无由重见。“江南”三句,写江天空阔之景。“无限”二句,写人远路远,深意难寄。“但怅望”三句,写千山阻隔,望亦徒然。末句,怅无人歌唱,振起全篇。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