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他生业":笔墨文章是我毕生的志业,
"山林晚岁心":山林隐居是晚年归隐的本心。
"那知身已老":怎知身躯已悄然老去,
"但觉意增深":唯有精神意趣愈发深沉。
"捉麈谁能话":清谈雅事无人共语,
"扶筇可细寻":拄杖独行仍可细探幽深。
"晚来庭鹊喜":暮色中庭院鹊鸟欢鸣,
"似恐有归音":仿佛在等待故园的归音。
南宋文学家
叶梦得(1077~1148),南宋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绍圣进士,绍兴元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颇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诗词文皆工。诗歌笔力雄厚,风格多样,或豪宕悲壮,或疏快洒脱,犹有北宋诗人遗风,颇为时人所重。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以后,经战火的洗礼,词风一变为激昂慷慨。词风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翰墨他生业,山林晚岁心”开篇点明主旨,“翰墨他生业”表明自己将舞文弄墨、编校书籍等视为今生的事业,体现出对文化传承与文字工作的重视与投入,是一种自我职业身份的认定。“山林晚岁心”则转折至心境,直言晚年内心向往山林隐逸的生活,渴望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宁静自然之境。两句一实一虚,将现实的事业追求与晚年的精神向往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追求与内心世界。颔联“那知身已老,但觉意增深”,“那知身已老”以一种略带感慨的语气,不经意间道出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然老去的现实,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惆怅。“但觉意增深”笔锋一转,强调尽管身体衰老,但内心对人生、对事业的感悟与追求却愈发深沉、坚定。这种对年龄增长与精神境界提升的辩证思考,凸显出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被身体的衰老所束缚,精神追求反而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醇厚。颈联“捉麈谁能话,扶筇可细寻”以细节白描深化隐逸主题。“捉麈谁能话”中,“捉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清谈氛围,麈尾是古代名士清谈时常用的道具。此句意思是如今手握麈尾,却难以找到可以与之畅谈心曲、共论学问的知己,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之感。“扶筇可细寻”则笔锋一转,从精神层面的孤独转向实际行动,“扶筇”描绘出诗人拄着拐杖的形象,“可细寻”表示诗人愿意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去细细探寻山林间的美好事物,体现出诗人即使无人相伴,也能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自我慰藉的豁达心境。尾联“晚来庭鹊喜,似恐有归音”以景结情,构建虚实相生的意境。“晚来庭鹊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傍晚时分,庭院中的喜鹊欢快啼叫,营造出一种欢快、喜庆的氛围。“似恐有归音”则赋予喜鹊以人的情感与心理,仿佛喜鹊也在担心、期盼着什么归来,或许是在期盼远方的亲人、友人,或许是在期盼某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情趣与灵动性,更以乐景写哀情,借喜鹊的欢快啼叫,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那份对归期、对温暖团聚的期盼与渴望,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韵味悠长。
上一篇:宋·叶梦得《寄顺昌刘节使》
下一篇:宋·叶梦得《东山图赞 王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