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头城":千年历史的石头城,
"突兀真虎踞":高耸险峻,真如猛虎盘踞般雄伟。
"苍茫劫火余":在苍茫荒凉的战火余烬之后,
"尚复留故处":它仍顽强地留存于原来的地方。
"大江转洪涛":长江翻滚着巨大的波涛,
"腾踏不可御":奔腾践踏,气势凶猛不可阻挡。
"空城寂寞潮":空旷的城池唯有潮水寂寞涨落,
"日暮独东去":黄昏时潮水独自向东流去。
"登临欲吊古":我登上城头想要凭吊古迹,
"俯视极千虑":俯瞰大地时思绪万千涌遍心头。
"吾儿勇过我":我的儿子勇猛超过我,
"蓐食穿沮洳":天未亮就吃饭,穿越泥泞的湿地。
"谓言抚中原":他说要安抚中原失地,
"未暇论割据":无暇去谈论划地割据的偏安之策。
"功名亦何人":功名终究属于谁呢,
"我老聊自恕":我已年老,姑且以此自我宽解。
"他年报国心":他日后报国的赤心,
"或可借前箸":或许能像古人那样为国家运筹献策。
"无为笑颓然":不要嘲笑我衰老颓唐的样子,
"已饱安用饫":已经饱足,何必再贪求过量饮食。
南宋文学家
叶梦得(1077~1148),南宋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绍圣进士,绍兴元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颇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诗词文皆工。诗歌笔力雄厚,风格多样,或豪宕悲壮,或疏快洒脱,犹有北宋诗人遗风,颇为时人所重。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以后,经战火的洗礼,词风一变为激昂慷慨。词风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
1. 分段赏析
“千年石头城,突兀真虎踞”两句描绘石头城的历史与地势。“千年”点明其历史悠久,历经漫长岁月沉淀,赋予石头城厚重的历史感;“突兀”一词生动展现石头城高耸、险峻的姿态,而“真虎踞”以猛虎盘踞为喻,形象地凸显出石头城地势险要、雄伟壮观,仿佛具有不可撼动的威严气势。“苍茫劫火余,尚复留故处”两句承接上文,写石头城历经战火劫难。“苍茫”描绘出一种荒凉、空阔的景象,渲染出历经劫难后的萧索氛围;“劫火余”表明石头城虽遭受战火摧残,却依然“尚复留故处”,留存于原地,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也暗含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大江转洪涛,腾踏不可御”两句着重描写长江的汹涌澎湃。“大江”点明描写对象,“转洪涛”描绘出江水奔腾、波涛翻滚的动态画面;“腾踏不可御”进一步强调江水的磅礴气势,如骏马奔腾般势不可挡,不仅展现出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也与石头城的雄伟相互映衬,营造出宏大的意境。“空城寂寞潮,日暮独东去”两句借景抒情。“空城”营造出寂寥、荒芜的氛围,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空荡无人;“寂寞潮”赋予潮水人的情感,潮水涨落,却无人欣赏,更显孤寂;“日暮”点明时间,增添了一抹凄凉的色彩,“独东去”描绘潮水独自向东流去的情景,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一去不返,寄寓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登临欲吊古,俯视极千虑”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登上石头城,目的是“吊古”,即凭吊历史遗迹,缅怀过去;“俯视”一词写出诗人站在高处向下眺望的姿态,“极千虑”表明诗人思绪万千,在俯瞰之时,心中涌起对历史兴衰、人生沉浮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展现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吾儿勇过我,蓐食穿沮洳”两句由吊古转向对儿子的描述。“吾儿勇过我”直接点明儿子的勇敢超过自己,表达出诗人对儿子的赞赏之情;“蓐食穿沮洳”描绘儿子天不亮就起床吃饭,然后穿越泥泞湿地的情景,通过具体的行为细节,展现儿子不畏艰难、勇于行动的品质。“谓言抚中原,未暇论割据”两句体现儿子的志向。“谓言”表明这是儿子的想法,“抚中原”说明儿子心怀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志在统一;“未暇论割据”则表示儿子没有时间去考虑偏安一隅、划地为治,突出儿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格局,也暗含诗人对儿子志向的认可与欣慰。“功名亦何人,我老聊自恕”两句抒发诗人对功名的看法。“功名亦何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一种淡然态度,思考功名究竟属于何人;“我老聊自恕”则表明诗人因自己年老,姑且自我宽慰,不再执着于功名,流露出一种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豁达。“他年报国心,或可借前箸”两句表达对儿子的期望。“他年报国心”强调儿子拥有报国的决心,且诗人相信这份决心能够长久保持;“或可借前箸”运用典故,希望儿子日后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实现报国之志,体现出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许。“无为笑颓然,已饱安用饫”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宽慰之语。“无为笑颓然”劝诫他人不要嘲笑自己颓然衰老的样子;“已饱安用饫”以饮食作比,意思是已经吃饱了,何必再过度贪求美食,借此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不再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但已满足于现状,不必再过分追求其他,展现出一种平和、超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