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wéi
shān
tíng

朝代:宋作者:叶梦得浏览量:1
guò
yán
shāo
qīng
wén
diāo
dòu
lián
yíng
kàn
báo
yuè
dāng
xuān
guò
jīng
jiàn
yīn
chóng
rào
míng
xiōng
xiōng
nán
jiāng
jìng
liáo
liáo
běi
dǒu
guà
gāo
chéng
bái
tóu
xīn
shì
jīn
cán
kuì
ér
tóng
huà
qǐng
yīng

译文

雨后的屋檐下,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我几次抬头,看见那薄月穿过轩窗,突然,我被一阵急促的虫鸣声所惊扰,它们绕着石阶,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如今我已满头白发,心中所虑之事繁多,听到那些少年儿童还在谈论着请缨报国的壮志,深感惭愧。

逐句剖析

"过雨虚檐气稍清":雨后的屋檐下,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卧闻刁斗起连营":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

#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

"几看薄月当轩过":我几次抬头,看见那薄月穿过轩窗,

"惊见阴虫绕砌鸣":突然,我被一阵急促的虫鸣声所惊扰,它们绕着石阶,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 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汹汹南江浮静夜":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浮动,

"寥寥北斗挂高城":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

# 寥寥:形容数量少。

"白头心事今如许":如今我已满头白发,心中所虑之事繁多,

"惭愧儿童话请缨":听到那些少年儿童还在谈论着请缨报国的壮志,深感惭愧。

# 请缨: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后为山亭独卧》是宋代诗人叶梦得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描绘雨后山亭的清新气息,以“刁斗声”这一错觉意象暗透诗人对军营的深切牵挂;颔联通过“薄月当轩”“秋虫绕砌”的静谧描写,细腻展现诗人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颈联由近及远,以“南江汹汹”的动态与“北斗高挂”的静态形成对比,既展现自然壮力,又暗含对时事变迁的深沉感慨;尾联借用终军“请缨”典故,以“儿童话请缨”与自身“白发独卧”对照,直抒渴望报国而不得的无奈愤懑,兼含对朝廷苟安的隐忧与英雄迟暮的悲凉。全诗以错觉写情怀,以动静衬心境,用典准确而意义深远,深刻体现了诗人晚年虽壮心未已却壮志难酬的矛盾心绪,兼具艺术感染力与现实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叶梦得(1077~1148),南宋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绍圣进士,绍兴元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颇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诗词文皆工。诗歌笔力雄厚,风格多样,或豪宕悲壮,或疏快洒脱,犹有北宋诗人遗风,颇为时人所重。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以后,经战火的洗礼,词风一变为激昂慷慨。词风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八年(1138年),叶梦得除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其在任期间,全力经营抗金防务与军资漕运,此诗即作于其履职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雨后为山亭独卧》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绍兴八年叶梦得任职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期间致力于抗金防备与军饷事务时的复杂心境,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无奈愤懑以及对朝廷苟安的隐忧及英雄迟暮的悲凉。深刻表达了诗人壮心未已却壮志难酬的矛盾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化用汉代终军“请缨”典故(终军弱冠请命出使南越,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以“儿童话请缨”暗讽朝廷苟安,对比自身“独卧山亭”的处境,借典故委婉表达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以及英雄迟暮的无奈,使情感表达更具历史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以雨后山亭的清幽之景起笔,“过雨虚檐”实写空间环境,檐角经雨水冲刷后,空气澄明的质感在“气稍清”的轻描中自然流露,奠定了画面的清新基底。次句笔锋陡转,“卧闻刁斗”打破静谧——本应属于军营的报时之声,却在山亭闲卧的情境中突兀响起。此处“刁斗”并非真实声响,而是诗人心系抗金防务的心理投射,以幻听式的虚写手法,将身闲心不闲的矛盾悄然埋下。“起帘旌”的动态细节,既是帘幕随风而动的实景,又暗喻内心因军音勾起的波澜,虚实交织中,诗人虽暂处闲境却未忘戎马的情怀已呼之欲出。颔联“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聚焦微观景物,以细腻笔触勾勒山亭静夜的幽微之美。“薄月当轩”写月光的清浅流转,一个“过”字暗藏时光推移的轨迹;“幽虫绕砌”则捕捉秋虫绕阶的断续鸣声,“绕”字赋予静态画面以细微动感。“几看”“惊见”串联起诗人的视线移动与心理反应,既见其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又透露出因忧思而格外敏感的心境。薄月的清辉与幽虫的微响,在静谧中织就一层若有若无的动态韵律,以动衬静的写法,恰如诗人表面平静却暗涌心绪的外化,忧思在纤毫可察的自然声响中悄然发酵。颈联“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视野骤然拓展,从山亭近景转向宏观时空。“汹汹南江”以叠词摹写江水奔腾之势,与“静夜”形成声响与氛围的强烈反差,江水的汹涌仿佛暗合着抗金浪潮的澎湃,亦或是时代动荡的隐喻;“寥寥北斗”则仰观天象,孤悬高城之上的星斗,既显夜空辽阔,又似历史长河中恒定的坐标。一“浮”一“挂”,将动与静、现实与象征熔于一炉:南江之动象征世事变迁与内心焦灼,北斗之静隐喻理想信念的坚守,二者的时空对照,既展现自然的壮美力量,亦暗含诗人对时事更迭、报国时机流逝的深沉慨叹,为尾联的情感迸发蓄足张力。尾联“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收束于深沉的自我慨叹,化用汉代终军“请缨”典故,却以“儿童话请缨”出之,妙在以年龄反差形成情感冲击:“白头”写自身年事已高、壮志未酬,“儿童”喻指少年热血,甚至孩童亦知报国,而现实中朝廷却苟安忘战,两相对照,既见诗人对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更含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隐讽。“惭愧”二字力重千钧,将个人英雄迟暮的悲凉升华为对时代的控诉——虽身闲山亭,却从未忘怀忧国之责,这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孤愤,在直抒胸臆中凝成全诗的情感内核,沉郁顿挫,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梦得《水调歌头·江海渺千里》

下一篇:宋·叶梦得《戏方仁声四绝句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