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xīn
·
·
shí
èr
lóu
tái

朝代:宋作者:葛长庚浏览量:1
shí
èr
lóu
tái
dàn
qián
huí
jiù
xiǎng
huā
xuě
wàng
​​liǎo​​
hái
zhāo
chī
chī
zhǐ
yǒu
lǎo
tiān
zhī
què
xǐng
jiē
jīn
cuò
pāo
tóng
shēng
chàn
chuāng
wài
cǎo
qióng
yín
zuì
hún
jué
yòu
tīng
qiū
hóng
鸿
bēi
hán
kōng
tàn
wèi
yǒu
yún
jiàng
què
xiāo
èr
wǎng
chuí

译文

十二座楼台,只是从前见过的旧痕迹。想到琪花像雪一样,忘记了却还在思念。从早到晚痴痴地发呆。只有老天才知道。却自我反省、那玉砌的台阶和金饰的墙壁。错误地抛弃离别了。梧桐树叶颤抖作响,窗外草间的蟋蟀低声鸣叫。醉意消退醒来,又听到秋天的鸿雁悲哀地鸣叫。放眼远望寒冷的天空,感叹没有登仙的紫云梯。仙宫的消息。一点也没有,白白地流泪。

逐句剖析

"十二楼台":十二座楼台,

"但前回旧迹":只是从前见过的旧痕迹。

"想琪花似雪":想到琪花像雪一样,

"忘了还思":忘记了却还在思念。

"朝暮痴痴地":从早到晚痴痴地发呆。

"只有老天知":只有老天才知道。

"却自省、":却自我反省、

"玉阶金砌":那玉砌的台阶和金饰的墙壁。

"错抛离":错误地抛弃离别了。

"梧桐声颤":梧桐树叶颤抖作响,

"窗外草蛩吟细":窗外草间的蟋蟀低声鸣叫。

"醉魂觉":醉意消退醒来,

"又听秋鸿悲呖":又听到秋天的鸿雁悲哀地鸣叫。

"极目寒空":放眼远望寒冷的天空,

"叹未有紫云梯":感叹没有登仙的紫云梯。

"绛阙消息子":仙宫的消息。

"也无一二、":一点也没有,

"枉垂涕":白白地流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菊花新・十二楼台》是宋代葛长庚所作的一首词。上阕以“十二楼台”“琪花似雪”等意象营造仙境,体现对理想境界的追慕;下阕借“秋鸿悲呖”等写尘世情感,与道教逍遥境界形成反差。全词用典丰富,韵律幽咽缠绵,通过情感与哲理的结合,展现作者对出世与入世的精神挣扎,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七真”之一

葛长庚(1194~1229?),南宋道士。又名白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等,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葛长庚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七真”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善篆隶草书,工画梅竹,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仙庐峰六咏卷》等。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葛长庚早年曾“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后修道,作为南宋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其作品常融合道教思想与文人情怀,本词反映他对出世与入世的精神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仙词。上阕借用典故描绘仙境景象,下阕借秋鸿哀鸣等写尘世离愁,体现作者对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营造出幽咽的氛围,表达出怅惘与感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十二楼台,但前回旧迹”巧用《史记·孝武本纪》中黄帝建五城十二楼迎候神仙的典故。典故原意为黄帝修建五座城池和十二座楼阁,用以迎接神仙降临。作者在诗中借这一典故,描绘出记忆中缥缈的十二楼台景象,以仙境旧迹营造出虚幻空灵的氛围,寄托对理想中美好境界的向往。借景抒情:“秋鸿悲呖”借秋鸿的哀鸣,比喻离愁别恨,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对比:“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通过“风流恼人”与“天性无情”的对比,展现情感与哲理的碰撞,完成从情感到哲理的升华。意象组合:“十二楼台”与“琪花似雪”相组合。“十二楼台”勾勒出楼阁的层叠错落,“琪花似雪”描绘出花朵洁白如雪的姿态,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清丽雅致的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场景的优美与宁静,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十二楼台,但前回旧迹”,此句开篇便借用《史记・孝武本纪》中黄帝修建五城十二楼迎候神仙的典故。“十二楼台”本是传说中缥缈的仙境象征,而“前回旧迹”四字,又给这仙境添上了一层回忆的滤镜,仿佛作者曾亲身目睹或深切感知过这般景象,如今却只剩模糊的痕迹可寻。作为修道之人,作者对这样的仙境有着天然的向往,但“旧迹”一词也悄悄透露出些许怅惘,理想中的境界或许早已远去,只能在记忆中追溯。​“想琪花似雪,忘了还思”,这里化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仙境的景象。“琪花”是传说中仙境的奇花,作者特意用“似雪”来形容,既写出了花瓣的洁白纯净,又带着一丝清冷缥缈的质感。“忘了还思”则细腻地刻画了内心的挣扎:或许曾想过将这仙境的念想从心头抹去,让自己更专注于现实,可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回那片琪花胜雪的境地。这份难以割舍的思念,藏着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慕。​“朝暮痴痴地,只有老天知”,“朝暮”二字点明了时间的绵延,从清晨到日暮,作者的心思始终被对仙境的向往缠绕着,“痴痴地”三个字直白地描绘出这种难以自拔的状态,或许是独坐时发呆,或许是行动间走神,满脑子都是那缥缈的景象。而“只有老天知”又透着几分孤独,这份隐秘的执着,旁人无从知晓,唯有广阔的天地能容纳这份不为人理解的情愫,也暗示了这份向往与现实间的隔阂。​“却自省、玉阶金砌,错抛离”,“自省”二字让思绪从对仙境的向往转向内心的反思。“玉阶金砌”是仙境中具体的意象,代表着纯净、崇高的精神境界。“错抛离”三个字带着明显的懊悔,仿佛作者在责怪自己曾经因为种种缘由,不经意间远离了这份理想中的追求,转而陷入了尘世的纷扰。这份反思里,既有对过往选择的遗憾,也藏着想要重新回归精神追求的渴望,与作者修道的经历形成了微妙的呼应。​下片“梧桐声颤,窗外草蛩吟细”,此句将笔触从内心思绪转向眼前实景。“梧桐声颤”写出秋风中梧桐叶轻轻抖动的声响,细碎而清晰;“窗外草蛩吟细”则捕捉到草丛里蟋蟀低微的鸣叫。这两种声音都带着秋日的萧瑟与静谧,在寂静的环境中更显突出。作者借这些细微的景物声响,衬托出内心的孤寂,当外界越是安静,这份孤寂感就越发明显,也为下阕的情感流露铺垫了氛围。​“醉魂觉,又听秋鸿悲呖”,“醉魂觉”描绘出从醉酒状态中醒来的瞬间,意识尚有些模糊,周遭的一切都带着朦胧的质感。就在这时,“又听秋鸿悲呖”再次听到秋天鸿雁那悲哀的鸣叫声。秋鸿本是迁徙的候鸟,其鸣声常被用来象征离愁别绪,而“又”字说明这样的声音已不是第一次听到,每一次都牵动着内心的愁绪。醉后醒来的脆弱时刻,再遇这悲戚的雁鸣,更让尘世的情感纠葛显得沉重。​“极目寒空,叹未有紫云梯”,“极目寒空”写出作者放眼远望的动作,秋日的天空辽阔而清冷,望不到边际。“紫云梯”出自道教典籍《真诰》,本是传说中登仙的阶梯。作者望着天空感叹“未有紫云梯”,直白地流露出求道之路的艰难,即便心中满是对仙境的向往,却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的路径。这份感叹里,既有对登仙无门的无奈,也藏着对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失落。​“绛阙消息子,也无一二、枉垂涕”,“绛阙”指传说中的仙宫,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归宿。“消息子,也无一二”说明连一点关于仙宫的音讯都没有,这份期盼已久却毫无回应的失落,最终化作“枉垂涕”,白白地流泪。泪水里既有对理想境界的深切渴望,也有求而不得的悲伤。作为修道之人,这样的情感流露,也反映出在精神追求中遭遇挫折时的真实心境。​“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风流”在这里指尘世中的情感纠葛,这些情感像难以治愈的“病”一样,让人烦恼不已。而“天性总无情”则指向道教追求的超脱境界,摒弃情感的束缚,达到无牵无挂的状态。作者将这两者对比,看似在说不如变得无情,实则藏着深层的矛盾:既深知情感带来的困扰,又难以真正摆脱作为人的情感本能。这一句从对具体情感的感叹,上升到对人生状态的哲思,完成了从情感到哲理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长庚《贺新郎·赠紫元》

下一篇:宋·葛长庚《水调歌头·有一修行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