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qiū

朝代:宋作者:黄公度浏览量:1
wàn
西
fēng
wǎn
fēi
gāo
zhāi
chàng
wàng
shí
tiáo
tiáo
bié
fān
shuāng
píng
tiān
chuí
qíng
shān
niǎo
hán
shēng
chū
dào
jǐng
zhī
zhàng
gǎn
kǎi
guān
shí
shì
xué
chǔ
rén
ér
bēi

译文

万里而来的西风在傍晚时吹进了门扉,我在高敞的书斋里惆怅地望着远方,独自伫立了很长时间。那遥远的别浦处,有两艘船扬帆双双离去,一片广漠无垠的平旷原野,天空向四面低垂。雨意将要停歇,天空放晴,山中的鸟儿欢快地鸣叫,寒冷的气息刚刚来到,井边的梧桐树最先感知到了。大丈夫的感慨应该和国家时事相关,不能像楚国的文人那样,作小儿女般的悲伤之情。

逐句剖析

"万里西风入晚扉":万里而来的西风在傍晚时吹进了门扉,

# 西风: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高斋怅望独移时":我在高敞的书斋里惆怅地望着远方,独自伫立了很长时间。

# 高斋:高雅的书斋。

"迢迢别浦帆双去":那遥远的别浦处,有两艘船扬帆双双离去,

# 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此指通大江的小河汊。

"漠漠平芜天四垂":一片广漠无垠的平旷原野,天空向四面低垂。

#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雨意欲晴山鸟乐":雨意将要停歇,天空放晴,山中的鸟儿欢快地鸣叫,

"寒声初到井梧知":寒冷的气息刚刚来到,井边的梧桐树最先感知到了。

# 寒声初到井梧知:此谓井边的梧桐敏锐地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寒声,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井梧,此指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丈夫感慨关时事":大丈夫的感慨应该和国家时事相关,

# 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

"不学楚人儿女悲":不能像楚国的文人那样,作小儿女般的悲伤之情。

# 不学楚人儿女悲:不学多愁善感的楚人伤时悲秋的儿女之情。楚人,此指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其《九辩》开端借秋景以抒孤零之情,因而成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悲秋”之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秋》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待了规定情境:秋天、黄昏、登高远望;颔联写登高远望大景,征帆历历,平芜萋萋;颈联写近处小景,山鸟啁啾,井梧瑟瑟,将人之情注入景物中,颇动人;末联收束上文,点明题旨,写出胸中高情大志。全诗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淡之中,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黄公度(1109~1156),南宋词人。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落职闲居数年。秦桧死复起,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工诗词。其诗颇关心国事,洪迈赞其诗“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清代陈廷焯评其词:“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代表作品有《悲秋》《乙亥岁除渔梁村》《菩萨蛮》《卜算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黄公度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考中进士第一,曾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掌权,他因起初上书台谏官议论时政,被冠以“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彼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沦为秦桧排除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半字稍涉“忌讳”,便争相揭发以邀功。此诗创作年份不详,但应是作者心系时事,以委婉方式表达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通过对西风、别浦、平芜、山鸟、井梧等秋日景象的描写,既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氛围,又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对时事的关切和自身欲有所作为的志向,展现出一种超脱个人悲喜、心怀天下的豪迈气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以“西风”点秋,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西风呼啸着吹进窗户的景象,“晚”字既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诗人在高斋之中,独自怅然远望,通过描写西风入扉和自己的怅望之态,借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悲愁。渲染:“万里西风入晚扉”,以“西风”点染秋意,以“怅望”寄托悲怀,勾勒出诗人于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远眺的图景。首句在“扉”前缀以“晚”字,既点明时序,又为画面晕染出冷寂的氛围。铺垫:“高斋怅望独移时”,在“斋”前冠以“高”字,既点明了观景的立足点,又为后文所见之深远埋下伏笔。直抒胸臆:“丈夫感慨关时事”,明确宣告个人情怀系于国家命运,摒弃宋玉式的悲秋自怜。尾联以直白有力的语言直接表达观点与抱负。

3. 分段赏析

诗篇开篇即紧承题目,以“西风”点染秋意,以“怅望”透露悲情,勾勒出诗人于西风萧瑟之中,独立书斋,怅然远望之画面。首句“晚扉”二字,既点明时间,又添冷寂氛围;次句“高斋”二字,则标明立足点,为后文远眺作铺垫。此景与李白《折荷有赠》中“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之情境略似,但此处更为含蓄深沉。诗人未直言怅望何物,而是留下悬念,引领读者目光投向远方的别浦。遥望别浦,行舟双双扬帆而去,渐行渐远;极目四野,广袤荒野伸向天际;荒野尽头,天空如穹庐,边际下垂,寥廓苍茫。此等萧瑟落寞之景,正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之心境。“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抒发心底情思。“雨意欲晴”与“寒声初到”,既是自然气候之变化,亦寓政治气候之微妙。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格化特征,以喻义艺术形象,抒情笔调,暗示:山鸟仅喜当前晴天,井边梧桐却已感知季节更迭。作者身处宋金对峙之时,那些安于偏安之权贵,只求一时和平欢乐,唯有有识之士,方能洞察危机之苗头。“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借“井梧”物候,含蓄表达不甘沉默、不屈威压之决心。终章,作者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之壮语收束全篇,痛快淋漓地揭示主旨。并断然摒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之儿女情长。诗人之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之豁达态度,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拍案叫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诚为精准恰当之论。

4. 作品点评

诗题《悲秋》,然作者并未直接书“秋”字,而是巧妙借“西风”、“寒声”、“井梧”等物象之典型特征,细腻勾勒出秋之韵味与意境。全诗气韵流畅,生动传神,时人誉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足见其技艺之高超。作者寓情于景,将纷繁复杂的情感,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形象抒发,于闲淡之中蕴含悲壮之情,实乃耐人细细品味,引人深思遐想,反复涵咏而愈觉其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洪迈谓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澹而不近俗。其《悲秋》句,不知谪仙、少陵以还,大历十才子尚能窥其藩否?要皆过情。唯陈俊卿谓虽未尽追古作,要自成一家。其言为差近云。

清诗人吴之振《宋诗钞》

# 知稼翁黄公度《悲秋》诗最有名,然只是形,不是神耳。

清文学家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

# 造句,皆能自具炉锤者。

近代文学家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公度《卜算子·第》

下一篇:宋·黄公度《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