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望唐姚宋":陈景明尚书在众人心中的声望如同唐朝的姚崇、宋璟,
"才名汉董晁":才名堪比汉代的董仲舒、晁错。
"力陈治安策":他竭力陈述治国安邦的策略,
"亲际圣明朝":有幸亲身经历圣明的朝代。
"谠议裨宸极":他正直的言论对朝廷有很大的补益,
"高文灿斗杓":高超的文章如同北斗星般闪耀。
"鹏程九万里":他的前程就像大鹏鸟能飞行九万里,
"一举接扶摇":一飞冲天借助着旋风直上云霄。
南宋词人
黄公度(1109~1156),南宋词人。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落职闲居数年。秦桧死复起,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工诗词。其诗颇关心国事,洪迈赞其诗“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清代陈廷焯评其词:“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代表作品有《悲秋》《乙亥岁除渔梁村》《菩萨蛮》《卜算子》。
1. 分段赏析
首联“物望唐姚宋,才名汉董晁”两句以唐代姚崇、宋璟,汉代董仲舒、晁错这几位贤能名臣作比。姚崇、宋璟在唐代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清明的治理,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备受世人敬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思想文化的统一和发展影响深远,晁错在政治改革、削藩等方面有着突出见解。诗人在此将陈景明尚书与他们相提并论,突出陈景明在当时社会中,也如这些历史名臣一般,有着极高的声望,其才华与贤名广为人知,深受众人期待,侧面烘托出陈景明尚书非凡的才能与地位。颔联“力陈治安策,亲际圣明朝”中,“力陈治安策”化用汉代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的典故,贾谊在《治安策》中针对当时诸多社会危机,如诸侯势力膨胀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策略。此处表明陈景明尚书也如贾谊一般,为国家的稳定与治理,竭力向朝廷陈述自己的治国方略,体现其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与积极建言的热忱。“亲际圣明朝”则写出陈景明尚书有幸身处圣明的朝代,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与圣明的君主有所接触,为其效力,暗示其所处时代为其才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彰显出其与朝廷之间紧密且良好的关系。颈联“谠议裨宸极,高文灿斗杓”两句,“谠议裨宸极”意为陈景明尚书正直的言论对皇帝治理国家大有裨益。“谠议”突出言论的正直、公正,不偏不倚,是为国家长远发展考虑;“裨”有补益之意,“宸极”指代皇帝,说明其言论能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对国家政治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高文灿斗杓”中,“高文”指其文章水平高超,文采斐然;“灿斗杓”则以北斗星的斗柄为喻,北斗星在夜空中明亮且具有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这里将陈景明尚书的文章比作如斗柄般璀璨,表明其文章在当时的文坛或者政治建言等方面,如同斗柄引导方向一样,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能为众人指引方向、启发思路。尾联“鹏程九万里,一举接扶摇”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大鹏鸟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用“鹏程九万里”来形容陈景明尚书未来的仕途前景广阔,如同大鹏展翅,有着极为远大的发展空间,其能力和抱负能够在广阔天地中尽情施展。“一举接扶摇”则进一步描绘出陈景明尚书此次赴召,如同大鹏凭借扶摇直上的大风,能够一举成功,顺利达成目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陈景明尚书赴召后能够大展宏图、取得辉煌成就的美好祝愿。
上一篇:宋·黄公度《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