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雪霜分素艳":不愿与冰雪分享那素净的艳美,
"却随桃杏竞芳辰":却随着桃花杏花一同在美好的时节竞放。
"自知孤洁群心妒":自己知道因孤高洁净而被众人的心意嫉妒,
"故著微红伴早春":所以特意染上一点微红陪伴早春。
南宋词人
黄公度(1109~1156),南宋词人。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落职闲居数年。秦桧死复起,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工诗词。其诗颇关心国事,洪迈赞其诗“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清代陈廷焯评其词:“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代表作品有《悲秋》《乙亥岁除渔梁村》《菩萨蛮》《卜算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早春红梅不与雪霜争艳、却伴桃杏绽放的姿态,借红梅孤洁遭妒却以微红伴春的拟人化描写,寄托诗人高洁自守的品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拟人化手法贯穿全篇,特别是“自知孤洁群心妒”一句,深入红梅的“内心”,“自知”二字赋予红梅以人的情思,让它仿佛拥有清醒的认知,是因其高洁难及,才易招致非议。对比:“不与雪霜分素艳,却随桃杏竞芳辰”两句通过“雪霜”与“桃杏”、“素艳”与“微红”的意象对比,展现了梅花在严冬与早春不同环境中的品格坚守。托物言志:全诗写红梅不与雪霜争素艳,因知孤洁遭妒,故著微红伴早春的高尚品格,通过梅的形象,托物言志,反映出诗人宦海沉浮之叹,以及守正不移的文人风骨的志气。
3. 分段赏析
“不与雪霜分素艳”一句,描绘了红梅不与白雪寒霜争夺素净艳丽的姿态。梅花本有素白之色,常与冰雪并提以显其洁,但此处一个“不与”,便写出红梅不愿随俗、自有品格的气度,它不执着于与冰雪共享那份素净之美,暗含着对自身独特风采的坚守。“却随桃杏竞芳辰”一句,转写红梅与桃花、杏花在春日里争艳的情景。“却”字形成转折,与上句的“不与”呼应,既写出红梅不避春温、敢于在百花初绽时展露芳华的勇气,又暗示了它不似冰雪般孤高难近,而是融入早春生机的特质,“竞芳辰”三字则充满了春日的鲜活气息。“自知孤洁群心妒”一句,深入红梅的“内心”,写它深知自己孤高清洁的品性会引来其他花木的嫉妒。“自知”二字赋予红梅以人的情思,让它仿佛拥有清醒的认知,而“孤洁”点出其内在品格的核心,“群心妒”则从侧面烘托出红梅的出众,因其高洁难及,才易招致非议。“故著微红伴早春”一句,揭示了红梅绽放微红花朵的缘由,它特意染上些许红色,来陪伴早春的时光。“故”字承接上句的“自知”,展现出红梅的聪慧与温情:它既保持了自身的高洁,又不愿因过于孤绝而疏离早春,于是以“微红”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融入春日,既坚守本心,又与万物相融,尽显红梅的灵秀与通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不仅被载入《知稼翁集》,还入选了后世《咏梅诗词选读》等专题诗集。其创新之处在于:将“伴春”的理念融入咏梅的传统题材中,拓展了意象的情感内涵;而“孤洁”与“微红”所形成的矛盾统一,更成为后世咏物诗“中和之美”的经典呈现。黄公度凭借这首七言绝句,既承继了宋代咏物诗“物我合一”的创作传统,又以别具一格的意象组合,为梅花题材的文学发展史开辟了新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