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领青衫":身着青衫(指官职)虽好,
# 青衫:唐宋九品文官的服色。此言官小职微。
"全不向、":却全不是从、
"诗书中得":诗书中得来。
"还也费、":还劳烦了、
"区区造物":渺小的造物者,
"许多心力":花费许多心力。
"未暇买田清颍尾":无暇在清颍水畔买田归隐,
# 买田清颍尾:于颍川附近买田归隐。清颖尾,指颖川一带(在今河南省)。该地旧多高士隐者,如巢父、许由及汉代“颍川四长”等。
"尚须索米长安陌":仍需在长安街头谋生求食。
# 长安:借指临安(杭州)。,索米:谋生。
"有当时、":回想当年、
"黄卷满前头":面前堆满了书籍。
# 黄卷:指书籍。古时用黄蘖染纸以防蠧,故名。
"多惭德":却多有德行不足的惭愧。
"思往事":回想往事,
"嗟儿剧":感叹人生如儿戏。
# 儿剧:同“儿戏“,儿童之游戏。凡处理事情轻率玩忽,也称“儿戏”或“儿剧”。
"怜牛后":可怜自己像牛后般卑微,
# 牛后:牛后,语出《史记·苏秦传》:“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喻地位之低微。
"怀鸡肋":又像鸡肋般无用。
# 鸡肋:喻乏味而又不忍舍弃之物,词中以比喻作者欲舍而又不能的低黴职位。
"奈棱棱虎豹":奈何朝廷如虎豹般威严,
# 棱棱:威严貌。
"九重九隔":阻隔在九重宫门之内。
# 九隔:汲古阁本一作“先隔”。,九重:借指君门。
"三径就荒秋自好":家园小径虽已荒芜,但秋色依旧美好,
"一钱不直贫相逼":贫病交加时,一文钱也价值千金。
"对黄花、":面对菊花、
"常待不吟诗":本不想作诗,
"诗成癖":可写诗已成难以戒除的癖好。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中写尽词人科举失意、幕僚谋生的潦倒,展现了生计奔波与归隐理想的矛盾,借“虎豹关隔”暗喻仕途阻碍,以“黄花秋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大量引用典故,如“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这一句,就融合了“索米长安”和“买田清颍”两个典故。“索米长安”源自汉代东方朔的自嘲,他借以描述自己官职低微、生活困顿的境遇;而“买田清颍”则化用了苏轼《木兰花令》中的“空听潺潺清颍咽”,用河水的呜咽之声象征对恩师隐逸精神的敬仰与追慕。作者在这里用“未暇”与“尚须”构建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索米长安”描绘了在京城为生计奔波的窘境,另一方面又用“买田清颍”隐含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两个典故的叠加,深刻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将一个寒士在仕途上的挣扎、欲隐而不能的无奈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 分段赏析
上片此词开篇便是两句激昂的“牢骚语”:“好领青衫,全不向、诗书中得”。这两句意蕴深厚,一方面,作者自嘲空有满腹诗书才华,最终却只换来一领青衫,“好”字实则充满了对现实的辛辣嘲讽和愤懑之情;另一方面,这青衫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全不向”三字明确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和社会现状的不满。这两句中,既包含对自身命运的“自怨”,又蕴含对不公世道的“愤世”,怨愤交织。然而,仅凭这两句还不足以完全抒发他心中的牢骚,因此又引出了下两句:“还也费、区区造物,许多心力”。即便是一个低微的职位,也得来不易,需费尽“造物者”的心力方得,而“区区”二字再次流露出作者的自嘲和对世道的愤慨。俗话说:“各人头上一方天”,别人的“天”或许魔法无边,而自己却只能依靠微不足道的命运之神,为此不惜花费偌大气力,才获取了这地位卑微而责任重大的职位。言外之意,满腔的牢骚和愤懑跃然纸上。以上是上片的第一层意思:抒发身世悲苦、经历坎坷的辛酸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愤慨。接下来,词人转入第二层:既然对非科举而来的青衫不满,何不辞官退隐,于是,作者又展示了他内心的苦衷:“未暇买田青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这里,“未暇”只是托词,真正的问题在于“买田”。在现实中,要想成为古代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并非易事,若无钱财,便无法做到。词人只是一介寒士,还需向权贵讨生活,因此难以“暇”来“买田”隐居。读到这两句,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甫困居长安时的境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以及顾况对白居易所说的“米价方贵,居大不易”。在这第二层的两句中,词人因贫困而仕、迫不得已的心理被深刻地揭示出来。然而,词人虽因生计所迫,不得已屈身官场,但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平静。每当外物触动,便会掀起感情的波澜。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言:“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恰如词人旧日饱读诗书,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一旦瞥见往昔读过的旧书,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缕辛酸痛楚的愧疚之情。他接言道:“有当时黄卷满前头,多惭德。”这里的“惭德”,表面看是对“黄卷”的愧疚,实则是对未能中举的遗憾。然而,这何尝不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相较于之前的“好领青衫”,这里更多了一份懊丧和悔恨的情绪。纵观上片八句,词人的感情脉络由怨愤到窘迫,再到懊恼,层层递进;词笔亦由“开”而“合”,由“昂”而“抑”,蜿蜒起伏,依次有序地展现了他那矛盾复杂、激荡难平的心境。上片以“多惭德”的“合句”收尾,换头处则用“思往事”三字重新展开词情,为下文做好铺垫。下片作者并未对“往事”进行正面或详细的叙述,而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用“嗟儿剧”三字概括。这表面上是悔恨自己过去行事如同儿戏,轻率投身公门,实际上却在讽刺造物主无眼,埋没良才。随即,“镜头”切换回现实:“怜牛后,怀鸡肋。奈稜稜虎豹,九重九隔”。这四句可分为三个小层,生动地刻画出了词人进退维谷的矛盾心态。“怜牛后”是第一小层。《史记·苏秦传》引谚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张守节的《正义》解释道:“鸡口虽小,犹能进食;牛后虽大,却是排粪之处”。作者自怜身为堂吏,必须看权贵的脸色行事,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因此用“牛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寄人篱下的痛苦之情。“怀鸡肋”是第二小层。“鸡肋”比喻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事物。这里指自己的青衫:丢掉它吧,生计没有保障;穿上它吧,又得卑躬屈膝地侍奉他人。但在没有足够勇气摆脱豪门束缚之前,自己仍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主人”做好文书工作。因此,“奈稜稜虎豹,九重九隔”充分表达了他“身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的畏惧心理。也就是说,君门虽近,却因威严可怕的虎豹阻挡而无法接近。这里所说的“虎豹”具体指谁,现已难以判定。如果说是指韩侂胄,但从史书上记载的韩氏对史的“倚重”来看,似乎又不完全像;如果说是指其他权贵,则又缺乏足够证据。所以,读者不妨将其理解为泛指。屈原在《离骚》中说:“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宋玉在《九辩》中说:“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宋玉在《招魂》中也说:“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这些作品表达的“虎豹当道、君门阻隔”之叹,正是史词所依据的本源。因此,这两句词中深藏着词人对朝政昏暗、小人当道、贤臣被压的感慨,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希望扫清奸佞、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这是下片中的第一个层次。然而,理想终归只是理想,现实却总是冷酷无情。作者不过是一位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卑微幕僚,因而很快便被现实的洪流所吞没。“三径就荒秋自好,一钱不值贫相逼”,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三径就荒”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然而作者却续以“秋自好”三字,意在表达:田园正等待着我归去隐居,秋光正邀请着我前去欣赏,但现实却不允许我归隐(一个“自”字突显了这种无奈)。而“一钱不值”则引用了《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中的成句(“生平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以此来补充无法归隐的原因——自身的卑微地位与贫困生活的逼迫。这就又回到了上片所说的老矛盾上:“未暇买田青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但这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同义反复”,而是基于反复之中又萌生了新意:首先,它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秋光正好的真实景象,更加激起了人们归隐的渴望,而“秋自好”三句中的“自”(空自)字则进一步加剧了欲归不能的矛盾感;其次,它用“一钱不值”和“贫相逼”等词语,形象而真切地刻画出了无钱“买田”的窘迫情景,使人仿佛亲眼目睹了他的寒酸与贫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它为下文的第三层作了巧妙的铺垫。第三层次的“对黄花常待不吟诗,诗成癖”显然是承上而来:因为“贫相逼”,所以无心吟诗作词以附庸风雅;但秋光正好,却又无法抑制自己的创作冲动。这两句在矛盾的心理中展开词情,透露出以下两层意思:第一,作者因生计艰难、心情抑郁,故而没有兴致去吟诗作词,这其实是对“贫相逼”的进一步诠释;第二,作者面对秋光与黄花,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创作欲望,甚至说爱诗已成终身“癖好”,在这个“诗成癖”中,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史达祖之所以本不欲吟诗(词)却最终吟诗(词)成癖,无法自拔,这不正表明他有一腔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脱的苦闷情绪,需要通过文学创作来宣泄吗?词人在韩侂胄的相府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走卒堂吏,此时只有在孤高瘦傲的“黄花”诗(词)中,才能暂时找回自己的“自由之身”,才能曲折而畅快地舒展自己的平生抱负,这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慰呢!
4. 作品点评
从词的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词在史达祖的《梅溪词》中堪称“别调”。其一,用词上打破以往习惯,舍弃“钿车”“梨花”“红楼”“画栏”等柔婉词藻,转而选用“鸡肋”“牛后”“三径就荒”“一钱不值”等刚硬直白的文字;其二,笔调一改往日“妥帖轻圆”“清新闲婉”的温婉风格,变得沉郁苍劲、激越跌宕。这种变化源于词人“中心最不平”的复杂心绪,为抒情言志而形成了用典使事、风格斑驳的词风。不过,作者巧妙融入“青衫”“黄卷”“清颍”“黄花”等形象化表达,冲淡了用典的堆砌感,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 史达祖,南渡名士,不得进士出身。以彼文采,岂无论荐,乃甘作权相堂吏,至被弹章,不亦屈志辱身之至耶?读其“书怀”《满江红》词“三径就荒秋自好,一钱不值贫相逼”,亦自怨自艾者矣。
清词学家楼俨《词林纪事》
# 词中所谓“好领青衫,全不向诗书中得……”真是声泪俱下的文字;所谓“尚须索米长安....,其当日身世之潦倒,因贫而仕之无可奈何,真是“慨乎言之”了。末句“对黄花常待不吟诗,诗成癖”,其艺术化的人生,并不因环境心绪之恶劣而废然摧殂。
现代词学家薛砺若《宋词通论》
上一篇:宋·史达祖《齐天乐·秋兴》
下一篇:宋·史达祖《花心动·风约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