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草堆青云浸浦":暮色中,衰草堆积,青灰色的云霭倒映在水滨。
# 浦:指池、塘、江河等水面,此处是指水中云的影子。
"记匆匆、":犹记当年行色匆匆、
"倦篙曾驻":撑着船篙曾在此处暂驻。
# 篙: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渔榔四起":渔人敲打的梆子声此起彼伏,
# 渔榔:渔人捕鱼时用以敲船舷、惊鱼入网的长木。
"沙鸥未落":沙鸥还未栖息,
"怕愁沾诗句":生怕愁绪沾染了笔下的诗句。
"碧袖一声歌":绿袖歌女清唱一声,
"石城怨、":石城的幽怨、
"西风随去":随西风飘散而去。
"沧波荡晚":青碧的波浪在暮色中荡漾,
"菰蒲弄秋":菰蒲在秋意里轻摇,
# 菰蒲:植物名。
"还重到、":我又回到了、
"断魂处":这令人心碎的地方。
"酒易醒":酒意容易消散,
"思正苦":思念却愈发苦涩。
"想空山、":遥想空寂的山中、
"桂香悬树":桂树的香气正悬在枝头凝结。
"三年梦冷":三年来,旧梦早已冷却,
"孤吟意短":独自吟诗的意趣也日渐短浅,
"屡烟钟津鼓":只听得烟霭中传来渡头的钟鼓声声。
"屐齿厌登临":木屐的齿痕早已厌倦了登临,
# 屐齿:古代人所穿鞋的鞋底。
"移橙后、":自橙子移栽后、
"几番凉雨":又经历了多少凉雨。
"潘郎渐老":如潘岳般的风流渐老,
"风流顿减":当年的意气已消散殆尽,
"闲居未赋":如今闲居家中,连一篇赋都未曾写就。
# 闲居:指潘岳《闲居赋》。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词。作品以今昔对照为核心,通过旧地重游的视角,抒发了词人漂泊江湖的愁绪、人生迟暮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铺陈:上片以“暮草堆青云浸浦”开篇,通过“暮草”“青云”“浦”三个意象的叠加,勾勒出荒凉萧瑟的秋江暮色,奠定了全词苍茫的基调。随后“渔榔四起,沙鸥未落”进一步以听觉(渔榔声)与视觉(沙鸥盘旋)的细节铺陈,强化了旅途的孤寂感。承上启下:“沧波荡晚,菰蒲弄秋,还重到、断魂处”一句,既承接上片对旧游的追忆,又引出下片对当下境遇的感慨,形成闭环。“还重到”中的“还”字,暗示身不由己的漂泊,强化了命运的无奈。化用:“碧袖一声歌,石城怨”化用刘宋臧质《石城乐》与张祜《莫愁乐》诗意,以“石城怨”代表离愁别恨,将历史中的哀怨与自身羁旅之痛相勾连。借古乐之“怨”,写今人之“愁”,赋予愁绪以历史厚重感。情景交融:“暮草堆青云浸浦”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词人内心压抑的投射;“菰蒲弄秋”中“弄”字赋予植物以人的动态,衬出词人“倦篙曾驻”的无力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暮草堆青云浸浦。记匆匆倦篙曾驻。渔榔四起,沙鸥未落,怕愁沾诗句”,既是对旧地重游的回忆,也是重游时的感慨。“暮草堆青云浸浦”写的是从前游览时见到的水乡荒凉晚景。在这草色暗淡、云层低沉的景色里,能听到驱鱼的吆喝声,看得见沙鸥的身影,“倦”字体现的是对旅途奔波的厌倦,这里正是从前停船靠岸的地方。“榔”应该写作“桹”。唐代李善为左思《西征赋》作注时引用《说文》解释:“桹,高木也。”他还对《赋》中“纤经连白,鸣桹厉响”一句注释说:“以长木叩船有声。言曳纤经于前,鸣长桹于后,所以惊鱼,令人网也。”陆龟蒙在《渔具诗序》里提到“扣而骇之曰桹”,注释说:“以薄板置瓦器上,击之以驱鱼。”《鸣桹诗》说得更具体:“铿如木铎音,势若金钲急。驱之就深处,用以资俯拾。”以上通过词人的回忆,勾勒出一幅愁绪纠结的画面,形成了特定的意境,二者融合,所以才有“怕愁沾诗句”的感慨。“怕”字既写出内心难以言说的滋味,也说明了诗句没写完就匆匆离开的原因。“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笔锋一转,深入刻画愁绪。诗句还没写成,哀怨的歌声突然传来,这歌声融入秋风,将愁境的描写更推进了一层。“碧袖歌”就是罗袖歌,指女子唱的歌。张先《转声虞美人》词里有“一声歌掩双罗袖”的句子。“石城怨”指的是《石城乐》,是南朝刘宋时臧质所作,见于《唐书·乐志》。张祜《莫愁乐》诗写道:“侬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自郎石城出,长在石城头。”所以称为怨歌。从开头到这里都是追忆前游,让人倍感哀伤。这样的地方,词人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沧波荡晚,菰蒲弄秋,还重到、断魂处”,写独自客居他乡,重游旧地。时间仍是秋天的傍晚,景色还是沧海茫茫、菰蒲无边的景象。这草暗云沉的水乡,本就不想再来,却还是来了。“重到断魂处”的“还”字,说明并非刻意寻旧,而是漂泊四方,偶然重到。越想忘记过去,反而越难忘记。这种怅然若失又不甘的心情,和苏轼《夜泛西湖》诗中“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的愉悦心境截然不同。下片写重游时的感想,想借酒消愁,可酒容易醒,愁却难以排解;不愿奔波,却不得不四处奔波,所以愁思更浓。“酒易醒,思正苦。想空山、桂香悬树”,直接抒发内心想法。惆怅时想到淮南小山《招隐士》里的内容,词意随之转变。《楚辞·招隐士》说:“桂树重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幽山留隐,令人神往。“悬”字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突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想”字承接上文的“思正苦”,又引出后面《闲居》未赋的内容。愁思无法排解是第一层;旅途中的种种思绪是第二层;归隐的想法是第三层。层层递进,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更深入,词人将翻涌的万千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三年梦冷,孤吟意短,屡烟钟津鼓”,总结近年生活,历经艰难,十分凄苦。三年间,多次听到“津钟烟鼓”,把终日奔波的辛苦写得很具体。清晨渡头的钟声,黄昏关山的鼓声,这样的生活,一个人屡次经历,怎能不让人心灰意冷、意趣消散?这三句和上片“诗句未成”“重到断魂处”相呼应,解释了酒易醒、思难解的原因。这种和上片若断若连的写法,让今昔奔波的生活显得委婉曲折。“屐齿厌登临,移橙后、几番凉雨”,紧接上文。“屐齿厌登临”直接关联前面的烟津钟鼓,表达对奔波的厌倦;“移橙”一句,遥接“空山桂香”,引出归隐的想法。杜甫《遣意》诗说:“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移橙之后,凉雨几场。词人想到随着时光流逝,交游渐少,或许能享受空山桂香的闲适。他没有直接抒发对仕途奔波的不满,而是通过移橙、凉雨的景色来表达情感,画面饱满,情景交融。“潘郎渐老,风流顿减,《闲居》未赋”,引用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者之效也。”潘岳是在感叹自己“拙于做官”。词人对自己的遭遇很不满意,却不愿直说,所以借奔波跋涉的厌倦,表达仕途不顺的悲哀。年纪越来越大,从前那种风流洒脱的气度也渐渐消退了,可《闲居赋》却始终没写成。作者没有直接说没能归隐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限制,反而从自身找原因,说是自己没写出这篇《闲居赋》。这三句话看起来心境平和,用词也很普通,实际上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平淡的文字里透着不平之气,含义深刻。一个没能实现归隐心愿的人,面对这个让人伤心断肠的地方,难免会掀起内心的波澜。
下一篇:宋·史达祖《玲珑四犯·雨入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