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juàn
jīn
lǎo

朝代:宋作者:史达祖浏览量:1
juàn
jīn
lǎo
jiù
shí
nài
chūn
céng
shàng
jīng
guò
kàn
huā
nán
zuì
zhù
cuì
lóu
yuǎn
yǎn
chóu
suí
fāng
cǎo
xiāng
qún
zhuó
chūn
luó
wǎng
jiào
zhuāng
jiù
shí
duō
xiàng
lái
xiāo
yóu
jiàn
liǔ
suō

译文

倦客如今已经老了,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每年都如期来到人间。西湖畔曾是我常经之路。南陌看花醉倒,翠楼听歌勒马。极目远眺,芳草萋萋惹起愁绪,恍惚又见她身着湘裙,似春罗轻舞。徒然模仿旧日装扮,却已无复当年心境。往昔笙歌喧天的欢宴之地,唯有柳枝依旧,在风中婆娑弄影。

逐句剖析

"倦客如今老矣":倦客如今已经老了,

# 倦客:词人自指。

"旧时不奈春何":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每年都如期来到人间。

"几曾湖上不经过":西湖畔曾是我常经之路。

"看花南陌醉":南陌看花醉倒,

# 南陌:游乐之地。

"驻马翠楼歌":翠楼听歌勒马。

# 翠楼:词中指妓馆歌楼。

"远眼愁随芳草":极目远眺,芳草萋萋惹起愁绪,

# 远眼愁随芳草: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勾引起对昔年繁华生活的缅怀。

"湘裙忆著春罗":恍惚又见她身着湘裙,似春罗轻舞。

"枉教装得旧时多":徒然模仿旧日装扮,却已无复当年心境。

"向来箫鼓地":往昔笙歌喧天的欢宴之地,

# 箫鼓地:一作歌舞地。

"犹见柳婆娑":唯有柳枝依旧,在风中婆娑弄影。

# 婆娑:盘旋起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倦客如今老矣》是宋代词人史达祖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回忆往昔泛舟游西湖的生活,概括了过去看花赏景、饮酒听歌的繁华热闹的生活经历;下片转向对当前歌妓舞女的描写,抒发了岁月流逝、少年豪兴无存的感慨悲愤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旧日时光的眷恋。全词言浅意深,风格悲郁,以感叹直入,以柳婆娑作结,中间插入昔时醉酒、骑马、听歌的回忆,虚实相间,反复烘染,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的军事溃败,不仅成为南宋政局的分水岭,更将词人刘克庄卷入政治漩涡的中心。这场北伐的惨烈收场,直接导致主战派阵营遭受清洗,时年五十五岁的刘克庄因与北伐派系过从甚密,遭遇“褫夺官职、远谪边徼”的政治厄运。据张镦于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所作《梅溪词序》的记载推算,词人在开禧元年(1205年)已届知命之年,至开禧北伐败局酿成的贬谪厄运,由此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回忆过去的生活并对眼前歌女进行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悲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两句,由牛希济《生查子》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演化而来,词人着意增添了“愁”、“忆”两个字,从而使他重新写出来的词句的抒情色彩更加浓烈,抒情作用也更加直接。对比:结尾的“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与上片的“看花”、“驻马”两句形成对比,体现出一种由于今昔变化而引发出来的感叹与悲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倦客”自喻,点明衰老心境。“旧时可奈春何”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昔日能赏春的意气,如今被岁月消磨殆尽。以“倦”字统摄全词,春景依旧而人已非,形成强烈对比。设问句式“可奈春何”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对立,强化沧桑感。“​​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回忆往昔风流:西湖泛舟、南陌赏花、翠楼听歌,极写年少轻狂的恣意。三组动词“看”“驻”“歌”串联起动态画面,定格青春剪影。从湖上到南陌再到翠楼,暗含时间跨度,浓缩半生风流。以乐景写哀情,繁华愈盛,愈衬当下孤寂。​​下片,“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眼前芳草引发愁思,忆起旧日佳人衣裳,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视觉意象。“芳草”既指自然春色,亦喻离情别绪(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湘裙”与“春罗”象征往昔温存,反衬如今形单影只。由“远眼”到“忆著”,时空在凝视中交错,虚实难辨。​​“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徒劳模仿旧日装扮,却再无当年心境。结尾以柳树婆娑反讽人事全非。“枉教”​​强调模仿的徒劳,暗含对生命不可逆的绝望。“箫鼓地”​​与“柳婆娑”对比,凸显人世无常。柳枝年年相似,人事却已千帆过尽,暗合禅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时空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风格继承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婉约派词风,但境界比较狭窄。不过炼词造句颇为出色,尤其是上片结尾二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十分值得称道。全词以感叹直入,以柳婆娑作结,中间插入昔时醉酒、骑马、听歌的回忆,虚实相间,反复烘染,感伤情味较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临江仙》结句云:“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萧鼓地,犹见柳婆娑”,慷慨生哀,极悲极郁,较“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之句,尤为深至。此种境界,却是梅溪独绝处。

清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下二语人人能道,上七字妙绝,似乎不甚经意,所谓来得容易却艰辛也。

清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

# 此词之沉痛,尤在“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一联。

近代词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达祖《燕归梁·独卧秋窗桂未香》

下一篇:宋·史达祖《贺新郎·花落台池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