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客如今老矣":倦客如今已经老了,
# 倦客:词人自指。
"旧时不奈春何":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每年都如期来到人间。
"几曾湖上不经过":西湖畔曾是我常经之路。
"看花南陌醉":南陌看花醉倒,
# 南陌:游乐之地。
"驻马翠楼歌":翠楼听歌勒马。
# 翠楼:词中指妓馆歌楼。
"远眼愁随芳草":极目远眺,芳草萋萋惹起愁绪,
# 远眼愁随芳草: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勾引起对昔年繁华生活的缅怀。
"湘裙忆著春罗":恍惚又见她身着湘裙,似春罗轻舞。
"枉教装得旧时多":徒然模仿旧日装扮,却已无复当年心境。
"向来箫鼓地":往昔笙歌喧天的欢宴之地,
# 箫鼓地:一作歌舞地。
"犹见柳婆娑":唯有柳枝依旧,在风中婆娑弄影。
# 婆娑:盘旋起舞。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回忆过去的生活并对眼前歌女进行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悲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两句,由牛希济《生查子》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演化而来,词人着意增添了“愁”、“忆”两个字,从而使他重新写出来的词句的抒情色彩更加浓烈,抒情作用也更加直接。对比:结尾的“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与上片的“看花”、“驻马”两句形成对比,体现出一种由于今昔变化而引发出来的感叹与悲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倦客”自喻,点明衰老心境。“旧时可奈春何”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昔日能赏春的意气,如今被岁月消磨殆尽。以“倦”字统摄全词,春景依旧而人已非,形成强烈对比。设问句式“可奈春何”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对立,强化沧桑感。“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回忆往昔风流:西湖泛舟、南陌赏花、翠楼听歌,极写年少轻狂的恣意。三组动词“看”“驻”“歌”串联起动态画面,定格青春剪影。从湖上到南陌再到翠楼,暗含时间跨度,浓缩半生风流。以乐景写哀情,繁华愈盛,愈衬当下孤寂。下片,“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眼前芳草引发愁思,忆起旧日佳人衣裳,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视觉意象。“芳草”既指自然春色,亦喻离情别绪(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湘裙”与“春罗”象征往昔温存,反衬如今形单影只。由“远眼”到“忆著”,时空在凝视中交错,虚实难辨。“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徒劳模仿旧日装扮,却再无当年心境。结尾以柳树婆娑反讽人事全非。“枉教”强调模仿的徒劳,暗含对生命不可逆的绝望。“箫鼓地”与“柳婆娑”对比,凸显人世无常。柳枝年年相似,人事却已千帆过尽,暗合禅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时空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风格继承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婉约派词风,但境界比较狭窄。不过炼词造句颇为出色,尤其是上片结尾二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十分值得称道。全词以感叹直入,以柳婆娑作结,中间插入昔时醉酒、骑马、听歌的回忆,虚实相间,反复烘染,感伤情味较浓。
# 《临江仙》结句云:“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萧鼓地,犹见柳婆娑”,慷慨生哀,极悲极郁,较“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之句,尤为深至。此种境界,却是梅溪独绝处。
清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下二语人人能道,上七字妙绝,似乎不甚经意,所谓来得容易却艰辛也。
清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
# 此词之沉痛,尤在“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一联。
近代词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下一篇:宋·史达祖《贺新郎·花落台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