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知他、春归何处":怎么知道,春天归到哪,
"相逢且尽尊酒":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
# 尊酒:指杯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年经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
# 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
"长结西湖烟柳":这恨怨长久地和西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绕在一起。
#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休回首":不要回首往事。
"但细雨断桥":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
# 断桥:西湖桥名,在白堤北端。
"憔悴人归后":待人重归西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
"东风似旧":东风还像过去一样。
# 东风:指春风。
"问前度桃花":想问一问以前那盛开的桃花,
# 前度:前一次;上一回。
"刘郎能记":刘郎还记得吗,
# 刘郎:词人自指。
"花复认郎否":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君且住":请君暂且停留,
"草草留君剪韭":匆忙之中挽留你一起剪摘韭菜。
# 剪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杜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
"前宵更恁时候":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
# 恁: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更:一作正。
"深杯欲共歌声滑":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
# 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深杯:满杯。
"翻湿春衫半袖":却不慎打翻酒杯沾湿了半截衣袖。
# 半袖:短袖衣。
"空眉皱":徒然皱起了眉头。
# 空:白白地,徒劳。
"看白发尊前":看着筵席前的众人,鬓边都已染上白发,
# 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
"已似人人有":好像每个人都有了。
# 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
"临分把手":临到分别执手相看。
# 把手:握手。
"叹一笑论文":感叹我们曾笑着一起评文论诗,
# 论文:评论文人及其文章。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清狂顾曲":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
# 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遂以“顾曲”为欣赏音乐、戏曲之典。,清狂:放逸不羁。
"此会几时又":这样的聚会什么时候才能再有。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其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送别词的抒情框架,巧妙地将个人离愁与时代风云融为一体。词人通过“同年”这一特殊身份联结,既展现了文人间的深厚情谊,又折射出南宋末年的时代悲歌。在离情别绪的表层之下,蕴含着对国事沧桑的深沉感慨,使作品具有超越个人情感的历史厚重感。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赋予了该词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静衬动,少年的“天涯恨”是主动的漂泊,是动态,憔悴归人是被动接受结局,是静态,“白发”“憔悴”反衬“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用典:“草草留君剪韭”源自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以家常菜馔表达朴素真挚的友情;“清狂顾曲”引用周瑜精音律的典故(“曲有误,周郎顾”),表现文人雅集的风流余韵。典故的运用,使词作在抒发亡国之痛和离别之愁时,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含蓄美。正衬:“白发”正衬“憔悴”,“白发”作为衰老的直接表征,与“憔悴”的精神状态相互印证,将岁月流逝与故交零落双重悲凉具象呈现。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的是作者在异乡送别友人的愁绪。“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送别时间在暮春,用春天将尽的伤感来烘托离别之情。这和作者另一首词《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意境很相似。“相逢”句写送别,而“相逢”两字,说明两人是在他乡偶然相遇,却很快又要分别,只能借酒消愁。“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开始回忆往事。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既想避开伤感景物,又忍不住去看雨中朦胧的断桥。这种矛盾心理更显出漂泊之苦。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下片着重描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君且住”两句直白地表达挽留之意。“剪韭”这个典故出自杜甫诗中,说的是友人用简单饭菜招待他。这里用来形容刘辰翁虽然只能用粗茶淡饭待客,却更显两人交情真挚。杜甫原诗表达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慨,正与刘辰翁此时的心境相呼应。“前宵”三句回忆昨晚的饯别场景:两人开怀畅饮,酒洒衣衫,在豪放中见真情。既展现了他们豪爽的性格,又透露出内心的苦闷。今日再次痛饮,足见情谊之深。“空眉皱”三句转到当下:酒席间两人相对白发,只能徒然叹息时光飞逝。“白发”与上片的“少年”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遗憾。最后四句写临别场景:握手道别时依依不舍。“论文”、“顾曲”两个典故,既写出了他们谈文论艺的文人本色,又道出了重逢无期的伤感。结尾十三个字一气呵成,将满腔感慨倾泻而出,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虽以离别之情为主题,却超越了单纯的友情抒写,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词中既有漂泊异乡的“天涯恨”,又饱含功业未竟、时光易逝的悲凉,种种复杂心绪交织成深沉的人生慨叹。正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评:“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劲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其刚健有力的词风与抑扬顿挫的笔法,与丰富深刻的内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此外,该词还继承了辛弃疾善用典故的特点,通过历史意象的巧妙运用,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上一篇:宋·刘辰翁《摸鱼儿·甲午送春》
下一篇:宋·刘辰翁《摸鱼儿·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