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掌下驰道":仙人的手掌下,疾驰的小道上,
"清露滴芙蓉":清露滴落在芙蓉花上。
"无憀似酒初醒":无聊得像刚醒来的酒醉之人,
"身世笑颦中":身世浮沉在笑与愁之间。
"万朵花灯夜宴":万朵花灯点亮夜宴,
"一叶扁舟海岛":一叶扁舟漂泊在海岛,
"寂寂五更风":寂静的五更时分风吹过。
"误赏明妆靓":错把艳妆当作真心,
"愁思满青铜":愁绪填满了青铜酒杯。
"陂六六":陂塘六六处,
"三十六":三十六湾,
"渺何穷":渺渺无尽头。
"江南曲曲烟雨":江南弯弯的烟雨中,
"谁是醉施翁":谁是那醉醺醺的施翁。
"但恨才情都老":只恨才情已老去,
"无复风流曾梦":再无往日风流旧梦,
"缥缈赋惊鸿":只能缥缈地赋写惊鸿之姿。
"寄语清净社":寄语清净的社友,
"小饮合相容":小酌一杯彼此包容。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分段赏析
“仙掌下驰道,清露滴芙蓉”两句开篇描绘观荷的场景。“仙掌”“驰道”营造出宏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点明地点;“清露滴芙蓉”细腻勾勒出荷花带露的清新姿态,为全词奠定清幽的基调,简洁地交代了观荷的环境,引出下文的情感抒发。“无憀似酒初醒,身世笑颦中”两句直抒胸臆。“无憀”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似酒初醒”以形象的比喻强化这种茫然之感;“身世笑颦中”将个人身世融入其中,暗示在欢笑与皱眉之间,饱含着对自身经历的复杂感慨,自然地将景与情相连接。“万朵花灯夜宴,一叶扁舟海岛,寂寂五更风”三句描绘了多组画面。“万朵花灯夜宴”展现出热闹奢华的场景,“一叶扁舟海岛”又呈现出孤寂清冷的意境,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寂寂五更风”以风的寂静,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误赏明妆靓,愁思满青铜”两句,“误赏”一词,暗含着对荷花美丽的误读,实则是借荷花的明艳,反衬出自身的愁绪;“愁思满青铜”,“青铜”指镜子,言愁思映满铜镜,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展现出愁思之浓。“陂六六,三十六,渺何穷”三句,“陂六六,三十六”运用数字罗列,描绘出众多陂塘相连的景象,突出水面的广阔;“渺何穷”以一个“渺”字,强调陂塘的渺茫无尽,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浩渺悠远,引发读者对其广阔意境的想象。“江南曲曲烟雨,谁是醉施翁”两句,“江南曲曲烟雨”描绘出江南烟雨迷蒙、曲折绵延的景色,富有诗意;“谁是醉施翁”以问句形式,化用典故,表达对能像范蠡那般逍遥自在之人的追寻,暗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但恨才情都老,无复风流曾梦,缥缈赋惊鸿”三句,“但恨才情都老”直接抒发对年华老去、才情衰退的遗憾;“无复风流曾梦”表示往昔的风流梦境不再,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怅惘;“缥缈赋惊鸿”化用曹植《洛神赋》,借指曾经的才情与浪漫已如缥缈云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失落之感。“寄语清净社,小饮合相容”两句收尾,“寄语清净社”表明向清净的友人团体传达心意;“小饮合相容”希望能与友人相聚小饮,得到接纳,流露出对宁静闲适生活、友人相伴的向往,在愁绪之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