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gǎn
bié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1
diǎn
diǎn
shū
lín
xuě
tiān
zhú
xié
qīng
yán
wèi
qiáo
cuì
rén
lián
rén
xié
shǒu
fěn
xiāng
lèi
luò
jūn
qián
xiāng
féng
hèn
hèn
zǒng
yán

译文

稀疏的林木星星点点,是一个即将飞雪的阴天。竹禽茅舍,柴门斜闭,兀自透出雅丽清妍。只因为与他离别,她的脸容憔悴不堪,更加引起他的爱怜。此刻,他多么想再紧握她白嫩的手呵,如今只能带着脂粉的香气,任泪水一同滑落,滴在你的面前。相逢了,心中积满了遗憾与哀伤,最终却是无言的沉默。

逐句剖析

"点点疏林欲雪天":稀疏的林木星星点点,是一个即将飞雪的阴天。

# 疏林:叶子凋落,枝丫扶疏的树林。

"竹篱斜闭自清妍":竹禽茅舍,柴门斜闭,兀自透出雅丽清妍。

# 清妍:清雅秀美。,斜闭:一作“斜壁”。

"为伊憔悴得人怜":只因为与他离别,她的脸容憔悴不堪,更加引起他的爱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此刻,他多么想再紧握她白嫩的手呵,

# 素手:洁白的手。常指女子之手。

"粉香和泪落君前":如今只能带着脂粉的香气,任泪水一同滑落,滴在你的面前。

# 粉香和泪:即泪和香粉。谓泪水拌和着脂粉。

"相逢恨恨总无言":相逢了,心中积满了遗憾与哀伤,最终却是无言的沉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感别》是宋末元初刘辰翁创作的词。词人以白描手法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和离愁别恨。此词以“欲雪天”“疏林”等景起笔,勾勒清冷氛围,写“竹篱斜闭”的清妍之景,衬“为伊憔悴”的深情;后绘“携素手”“粉香和泪落”的别时画面,以“相逢恨恨总无言”收束,将个人离别之痛与时代融合。词风含蓄深沉,借景抒情与直写情事结合,展现乱世中真挚又复杂的情感,是宋末遗民情怀在词中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抒情词。借冬前欲雪之景,写乱世中男女别情,表达了家国之痛与个人离愁。

2. 写作手法

白描:“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两句,以简洁直白的笔墨勾勒景物,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点点疏林”直接描绘出树林稀疏、错落有致的形态,“欲雪天”点明时节和天气的清冷,寥寥数字便营造出萧索的氛围;“竹篱斜闭”简单勾勒出竹篱倾斜关闭的状态,“自清妍”是对这一景象的朴素评价,展现出景物本身的清美。双关:“为伊憔悴得人怜”句中“伊”与“人”表面上分别指向女方思念的对象和怜惜女方的人,实则都暗指男方。从表层看,是女子因思念男方而日渐憔悴,惹人怜爱;深层里,也暗含着男方因看到女子的憔悴而心生疼惜,将男女双方的情思巧妙融合在一句之中,既写女子的深情,又含男子的怜爱,一语双关,让情感表达更显细腻含蓄。​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中“疏林”“欲雪天”勾勒出冬日萧瑟清冷的景象,“竹篱斜闭”却透着一种清美之态,“自清妍”描绘出景物的自在美好。这种景物的“无情”——不管人间离别之苦,恰好反衬出离别之人的“有情”。住所虽清美,却无法慰藉离人的伤痛,以景的静美、无情,反衬出人心的悲苦、有情,强化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让离情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两句,明确了离别的时间与地点:时间是将要下雪的寒冬,地点是“竹篱斜闭”的乡野住所,周边是稀疏错落的树林,勾勒出一幅冬日万木凋零的萧瑟画面。对树林、雪天、竹篱这些景物进行单纯刻画,而“自清妍”则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审美感受。刘辰翁词中的“自清妍”,似乎受到了苏轼诗句的影响。“妍”就是美的意思,不过苏轼的诗句是用来衬托他被贬黄州时的狂放心境,而刘辰翁这首词中,却是用它来反衬离别时的心情,住所自有一种清美,却不管人间的离别之苦,作者用这种景物的无情,反衬出离别之人的有情之悲。而且这两句用淡雅的笔墨描绘出疏朗清丽的画面,为离别营造氛围,这种写法在其他离别词中并不多见,格调颇为高远。​“为伊憔悴得人怜”一句妙在一语双关,既写了女子的情思,也包含了男子的情感。主语看似是女子,但“伊”和“人”实际上都指代男子。“为伊憔悴”显然是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千古名句化用而来。这句表明:女子因男子的离别而悲伤伤身,形容日渐憔悴,却反而让男子心生无限怜爱。​下片“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两句,上句的主语是男子,下句的主语是女子。“欲与”虽然转而写男子,却依然和女子紧密相连,“那人”“素手”指的就是女子洁白的手。而且这两句与上片的文意相衔接:之所以“想要携手”,正是上片“得人怜”的具体体现;眼看就要分手,这里却偏要写紧握女子的手,依依不舍的情感尽显无遗。“粉泪”指的是流泪的女子,“君”则是指男子。泪水洒在情人面前,一方面承接了前两句中男子的怜爱与牵手之情,另一方面也引出了结尾句中离情的抒发。​结尾“相逢恨恨总无言”一句,让人明白这次离别,原来是男女双方分别后重逢,却又即将再次分别。他们的心境经历了从长久离别的怨恨,到重逢的喜悦,随即又陷入更长离别带来的无尽痛苦之中。重逢的喜悦反而加深了再次离别的悲伤。“恨恨总无言”生动地描绘出这种心境,无言的怨恨正是怨恨到了极点,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清平乐·寿某翁》

下一篇:宋·刘辰翁《减字木兰花·腊望初晴,月佳甚,有上元花柳意,不能忘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