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liù
·
·
chūn
hòu
shì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1
jiù
táo
guǎn
sòng
yíng
dēng
qiú
bào
zhú
dòu
xiān
yíng
鹿
mén
luàn
zǒu
tuán
luán
jiǔ
cái
dào
chéng
mén
yǒu
shēng
méi
nòng
xuě
liǔ
kuī
qíng
cán
nián
yóu
lěng
bīng
zhī
chūn
zhāo
rén
zuì
shì
yuán
xiāo
qīng

译文

过去,桃符掌管着迎新送旧。灯彩和爆竹争相喧闹,比拼着谁更先带来喜庆。在城门附近随意走动,和亲友相聚了许久,刚走到城门口,就听到了鼓声。梅花在雪中摆弄着身姿,柳树偷偷望着放晴的天空。残冬未尽,天气依旧冷得像冰一样。要想知道春色如何让人沉醉,还得是到元宵节和踏青的时候。

逐句剖析

"旧日桃符管送迎":过去,桃符掌管着迎新送旧。

"灯球爆竹斗先赢":灯彩和爆竹争相喧闹,比拼着谁更先带来喜庆。

"鹿门乱走团栾久":在城门附近随意走动,和亲友相聚了许久,

"才到城门有鼓声":刚走到城门口,就听到了鼓声。

"梅弄雪":梅花在雪中摆弄着身姿,

"柳窥晴":柳树偷偷望着放晴的天空。

"残年犹自冷如冰":残冬未尽,天气依旧冷得像冰一样。

"欲知春色招人醉":要想知道春色如何让人沉醉,

"须是元宵与踏青":还得是到元宵节和踏青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其六・立春后即事》是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追忆立春后残留的年俗,以“桃符”“灯球爆竹”再现节庆热闹,又写人们在郊外欢聚后返城闻鼓声的情景,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下阕则转向景物描写,“梅弄雪,柳窥晴”绘出冬春交替之景,点出“残年犹冷”的实景,生动展现了立春后的自然景象,凸显出初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而词中“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一句,更是将赏春的最佳时节与元宵节、踏青活动紧密结合,以元宵、踏青寄寓对浓春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初春时节的词,借立春后的年俗、梅雪柳晴等景象写出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们对赏春佳时和浓春的期待。

2. 分段赏析

上阕以“立春后”为时间背景,描写传统节俗与人事活动,展现出岁末年初的生活气息。“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两句,点出与春节、立春相关的习俗。“桃符”是古时挂在门旁以驱邪祈福的信物,承担着迎新送旧的功能;“灯球”“爆竹”则是节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斗先赢”形象地写出人们在布置彩灯、燃放爆竹时争相营造热闹氛围的情景,既体现了年节过后的余兴,也暗含着对新岁的热忱。“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则转向人的活动。“鹿门”此处并非实指地名,而是代指乡村或郊外;“团栾”意为亲友相聚。这两句描绘出人们在郊外或乡村与亲友欢聚流连许久,直到返回城门时,已听到报时或提示归程的鼓声。从“乱走团栾”的闲适到“城门鼓声”的催促,既写出了节令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暗含着从节庆热闹回归日常秩序的自然过渡。下阕由人事转向自然景物,在残冬与初春的交织中,寄寓对春意的淡淡期盼。“梅弄雪,柳窥晴”两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立春后的景致。梅花在残雪中舒展身姿,“弄”字赋予梅花灵动之感;柳树似在悄悄探望初晴的天色,“窥”字尽显其对暖意的敏感。“雪”与“晴”的对照,既写实(残冬未消,偶有晴日),又暗示着冬春交替的微妙——寒意未退,春意已在悄然萌发。“残年犹自冷如冰”一句,直抒节令感受。尽管立春已至,但冬末的余寒仍未消散,“残年”(指冬末)的清冷依旧。这句打破了“立春即暖”的固有想象,客观写出了季节转换的真实状态:春意并非骤然降临,而是在寒冷中逐渐生长。“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作为结尾,由眼前的清冷转向对未来的期待。作者坦言,真正能让人沉醉的春色,还要等到元宵灯会的热闹与踏青赏春的暖意。这两句既符合节令时序(立春后不久便是元宵,踏青是春日的重要活动),也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人们对春意的普遍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归国遥·暮春遣兴》

下一篇:宋·刘辰翁《琐窗寒·和巽吾闻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