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yíng
chūn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1
nián
tài
suì
tián
jiān
míng
xiāng
yān
xià
chén
shàng
xīn
rén
hóng
yòu
yǎn
qián
sòng
huán
yíng
chāi
tóu
yàn
shèng
jīn
xún
yān
zhào
dòng
nán
rén
mín
zhí
zhàng
táng
jīn
xián
bàn
ér
tóng
kàn
chūn

译文

去年的太岁神位还在田间土中,明日祭祀的香烟就会化作壁下的尘埃。马上迎来的新人穿着红紫相间的服饰,眼前的歌妓迎来送往。钗头的燕子饰品,胜过金色的带子。燕地的歌声、赵地的舞蹈打动了南方人。遗民拄着拐杖、戴着唐巾起身,悠闲地陪伴着儿童观看立春的景象。

逐句剖析

"去年太岁田间土":去年的太岁神位还在田间土中,

"明日香烟壁下尘":明日祭祀的香烟就会化作壁下的尘埃。

"马上新人红又紫":马上迎来的新人穿着红紫相间的服饰,

"眼前歌妓送还迎":眼前的歌妓迎来送往。

"钗头燕":钗头的燕子饰品,

"胜金紃":胜过金色的带子。

"燕歌赵舞动南人":燕地的歌声、赵地的舞蹈打动了南方人。

"遗民植杖唐巾起":遗民拄着拐杖、戴着唐巾起身,

"闲伴儿童看立春":悠闲地陪伴着儿童观看立春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迎春》是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以立春为背景,上阕描绘了祭祀物象的易逝和迎春的热闹场景,下阕则展现了迎春的服饰、歌舞以及遗民看立春的情景。全词通过乐景与遗民复杂心境的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在节俗描绘中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和时代更迭下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去年太岁田间土,明日香烟壁下尘”两句,以时间的流转起笔,道尽祭祀仪式的虚妄与短暂。“太岁”是古人敬畏的神灵,去年还在田间受供奉,到了明日,祭祀的香烟便会化作壁下尘埃,既写出节俗中物象的易逝,又似在暗喻世事的无常,为全词蒙上一层淡淡的怅惘。“马上新人红又紫,眼前歌妓送还迎”则转向迎春的热闹场景,“新人红又紫”的鲜亮服饰、歌妓“送还迎”的殷勤姿态,勾勒出一派喧嚣的节庆气象,可这热闹中,却透着几分浮华与疏离。下阕“钗头燕,胜金𬘓。燕歌赵舞动南人”,聚焦于迎春的服饰与歌舞。“钗头燕”“胜金紃”是立春时的应景饰物,精致华美;“燕歌赵舞”本是北方的歌舞,如今却“动南人”,在南方流行开来,既展现了节俗的丰富,又隐隐含着文化交融中的微妙变化。而结句“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则将镜头对准特殊的群体——遗民。他们拄着拐杖、戴着唐巾起身,看似悠闲地陪伴儿童看立春,可“遗民”二字与“唐巾”这一承载着故国记忆的服饰,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坚守与隐痛。在孩童的天真与节俗的热闹中,这份历经沧桑的平静更显沉重,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时代的兴衰之叹融于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望江南·梧桐子》

下一篇:宋·刘辰翁《金缕曲·壬午五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