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太岁田间土":去年的太岁神位还在田间土中,
"明日香烟壁下尘":明日祭祀的香烟就会化作壁下的尘埃。
"马上新人红又紫":马上迎来的新人穿着红紫相间的服饰,
"眼前歌妓送还迎":眼前的歌妓迎来送往。
"钗头燕":钗头的燕子饰品,
"胜金紃":胜过金色的带子。
"燕歌赵舞动南人":燕地的歌声、赵地的舞蹈打动了南方人。
"遗民植杖唐巾起":遗民拄着拐杖、戴着唐巾起身,
"闲伴儿童看立春":悠闲地陪伴着儿童观看立春的景象。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分段赏析
上阕“去年太岁田间土,明日香烟壁下尘”两句,以时间的流转起笔,道尽祭祀仪式的虚妄与短暂。“太岁”是古人敬畏的神灵,去年还在田间受供奉,到了明日,祭祀的香烟便会化作壁下尘埃,既写出节俗中物象的易逝,又似在暗喻世事的无常,为全词蒙上一层淡淡的怅惘。“马上新人红又紫,眼前歌妓送还迎”则转向迎春的热闹场景,“新人红又紫”的鲜亮服饰、歌妓“送还迎”的殷勤姿态,勾勒出一派喧嚣的节庆气象,可这热闹中,却透着几分浮华与疏离。下阕“钗头燕,胜金𬘓。燕歌赵舞动南人”,聚焦于迎春的服饰与歌舞。“钗头燕”“胜金紃”是立春时的应景饰物,精致华美;“燕歌赵舞”本是北方的歌舞,如今却“动南人”,在南方流行开来,既展现了节俗的丰富,又隐隐含着文化交融中的微妙变化。而结句“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则将镜头对准特殊的群体——遗民。他们拄着拐杖、戴着唐巾起身,看似悠闲地陪伴儿童看立春,可“遗民”二字与“唐巾”这一承载着故国记忆的服饰,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坚守与隐痛。在孩童的天真与节俗的热闹中,这份历经沧桑的平静更显沉重,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时代的兴衰之叹融于一体。
上一篇:宋·刘辰翁《望江南·梧桐子》
下一篇:宋·刘辰翁《金缕曲·壬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