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雁天边信息":天边飞过的大雁啊,能否为我捎来朝廷的音讯,
"两宫池上心情":我心中牵挂着流亡的君臣,那旧日宫池边的岁月已化作沉痛。
"沉思海角愤难平":想到君王漂泊南海的境遇,愤懑之情在心底难以平息。
"山风欺客梦":山风呼啸,搅扰着我这客居他乡的梦,
"耿耿到天明":唯有满心忧思伴我直到天明。
"幸自不争名利":幸而我本就不追逐名利,
"闲愁夜夜如惊":可这家国之愁却夜夜如惊雷般将我惊醒。
"明朝鬓白两三茎":只怕到了明天,鬓角又要新增两三根白发。
"世人都不念":世人早已将家国兴亡抛诸脑后,
"似汝复何成":像我这样独自忧愤,又能成就什么呢。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过雁”与“信息”借候鸟意象穿透空间阻隔,将对朝廷音讯的渴盼与流亡现实捆绑,虚实交织中见焦灼。“山风”与“客梦”以拟人化碰撞,风的欺凌与梦的破碎互衬,既写漂泊之苦,又喻乱世倾轧。“鬓白”与“闲愁”以细节映心境,白发的具象承载岁月消磨与壮志成空的沉重。这些意象层层递进中让离散之悲、黍离之痛具象可感,形成苍凉沉郁的风格。
2. 分段赏析
上阕“过雁天边信息,两宫池上心情。”开篇以景起兴,暗藏家国之思。“过雁天边信息”中,“过雁”是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词人借天边飞过的大雁,寄托对流亡朝廷消息的期盼,宋帝赵昰被元兵追逼至南海,音讯难通,“信息”二字藏着对君臣安危的焦灼;“两宫池上心情”则直抒胸臆,“两宫”代指宋室君臣,“池上心情”暗用宫廷旧景对比当下流亡处境,写尽对家国命运的牵挂与沉痛,两句由景入情,奠定悲郁基调。“沈思海角愤难平。”第三句直抒胸臆。“海角”呼应宋帝流亡南海的背景,词人独坐一隅,回想君王漂泊天涯的境遇,内心的愤懑难以平息,是对元兵入侵的愤恨,也是对家国沦丧的痛心,更是对自身无力回天的悲慨,“愤难平”三字直白有力,将积压的情感倾泻而出,力度沉雄。“山风欺客梦,耿耿到天明。”末两句以景衬情,写漂泊之苦。“山风欺客梦”中,“欺”字拟人化,写山风搅扰客居他乡的梦境,既实写旅途的孤寂难耐,又暗喻乱世中个人如风中飘萍的无助;“耿耿到天明”则写彻夜难眠的状态,“耿耿”既指星光明亮,更喻内心的忧思难安,以彻夜的焦灼呼应前文“愤难平”,将家国之痛与个人漂泊的孤寂融为一体。下阕“幸自不争名利,闲愁夜夜如惊。”转向自身,写乱世中的心境。“幸自不争名利”看似自明心志,本就不慕名利,无意卷入纷争,却以“幸自”的无奈语气,反衬乱世中“不争”亦难安的处境;“闲愁夜夜如惊”则道破“闲愁”实为家国之痛,“夜夜如惊”形容忧愁如惊雷般夜夜袭来,挥之不去,写出内心的煎熬与不安,情感由隐忍转向沉痛。“明朝鬓白两三茎。”以细节写时光流逝与无力感。“明朝鬓白”并非实指一夜白头,而是借鬓角新增的白发,感叹在忧愁煎熬中岁月空逝,壮志难酬,既为个人衰老悲叹,更为乱世中无法挽救家国的无力感痛心,以现实的“两三茎”白发,承载沉重的家国悲怆。“世人都不念,似汝复何成。”末两句以愤激之语收束,写对世情的失望。“世人都不念”直指时人对家国兴亡的冷漠,他们早已忘却宋室的危难;“似汝复何成”则是自我诘问,即便自己心怀忧愤,可世人皆麻木,独自坚守又能有什么作为?既含对世人的怨愤,更藏深彻的孤独与绝望,以直白的反问,将宋末遗民的孤愤推向极致。
# 山风欺客梦,耿耿到天明。
清词学家况周颐《蕙风词话》
上一篇:宋·刘辰翁《南歌子·熟双投美》
下一篇:宋·刘辰翁《踏莎行·松偃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