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春风掠鬓须":春日的春风吹拂着鬓发和胡须。
"乱山相对拥寒炉":嶙峋的山峰相对而立,仿佛簇拥着寒冷的火炉。
"彩鞭金胜一时无":昔日华丽的马鞭与金饰已无处可见。
"自缕青丝成细柳":自己将黑发梳成细长的柳枝模样,
"更堆残雪当凝酥":又将残雪堆积成凝固的酥油般洁白。
"儿童且莫唱皇都":孩童啊,暂且不要歌唱故都的繁华。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首抒发亡国哀思的词。描绘了春风、乱山、寒炉等景物及今昔景象对比,体现了用象征、今昔对比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对南宋灭亡的哀思、对故国的眷恋,以及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巨变结合的深沉情怀。
2. 分段赏析
上片“春日春风掠鬓须”,这句开篇写春日里的春风轻轻拂过鬓角与胡须。“春日”点明时节,“春风”是核心意象,“掠”字用得细腻,既写出春风的轻柔,不是猛烈的吹拂,而是轻轻擦过肌肤的触感,又带着动态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风的流动。这一细节看似简单,却悄悄带出词人当下的状态:或许是在户外伫立,或许是闲坐窗边,任春风拂面,没有焦躁,只有对春日细微变化的感知,为后续场景铺垫了平和的基调,也与后文“寒炉”的暖意形成隐约的冷暖呼应。“乱山相对拥寒炉”,此句转向环境与动作描写。“乱山”勾勒出所处之地的景象,群山错落,不显规整,透着几分偏僻与清幽,暗示词人可能身处山间居所,远离闹市;“相对”二字让“乱山”仿佛有了生命,像是与词人对视,增添了环境的静谧感。“拥寒炉”则写词人的动作,“拥”字带着贴近取暖的意味,说明此时虽已是春日,山间仍有寒意,炉火成为温暖的来源。整体上,乱山的清冷与寒炉的暖意形成对比,既展现了具体的生活场景,又透出一种在清幽环境中借炉火取暖的安稳感。“彩鞭金胜一时无”,这句提及春日常见的习俗物件。“彩鞭”“金胜”本是春日里的应景之物,比如新年或立春时人们佩戴的装饰、玩耍的彩鞭,象征着热闹与喜庆。“一时无”则点明当下没有这些物件,直白道出此刻生活的简朴,没有春日习俗中的热闹装饰,少了几分世俗的喧嚣。这种“无”并非遗憾,反而与前文“乱山拥寒炉”的清幽场景相契合,凸显出词人当下远离热闹、回归平淡的生活状态,也让整体氛围更显宁静质朴。下片“自缕青丝成细柳”,描写词人的手工小趣。“自缕青丝”是亲手将青色丝线梳理开来,“成细柳”则是把梳理好的青丝做成细柳的模样,青色丝线的细长与春日新柳的枝条相似,这一比喻贴切又朴素。“自”字强调是词人亲自为之,没有他人协助,透着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味:即便没有春日的热闹物件,也能从简单的手工中找到乐趣,将寻常丝线化作春日意象,既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细节的留意,也暗含着苦中作乐或自得其乐的心境,让平淡的生活多了几分小巧思。“更堆残雪当凝酥”,这句延续上句的生活趣味,写词人对残雪的即兴利用。“残雪”指春日未化尽的零星积雪,“凝酥”原指细腻的酥酪,此处因残雪的洁白与细腻,将其比作凝酥。“更”字承接上句,说明这是在“缕青丝成细柳”之后的又一趣味之举,展现出词人接连从身边事物中寻找乐子的状态。没有刻意雕琢,只是随手将残雪当作凝酥看待,既写出残雪的视觉特点,又透着一种不刻意追求精致、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让山间春日的平淡生活更显生动。“儿童且莫唱皇都”,这句是词人对儿童的叮嘱,暗含复杂心境。“皇都”指京城,“儿童唱皇都”应是儿童唱起描绘京城繁华景象的歌谣,那歌谣里或许有热闹的街市、华丽的建筑,与当下“乱山拥寒炉”的清幽形成鲜明对比。“且莫唱”并非呵斥,而是带着温和的劝阻,背后藏着词人的心思:或许是不想因京城的繁华歌谣打破此刻的宁静,或许是对京城有思念却不愿直白流露,又或许是觉得当下的平淡生活无需用京城的热闹来衬托。这句简单的叮嘱,让前文的宁静场景多了一层情感厚度,也让词人的心境更显真实。
上一篇:宋·刘辰翁《烛影摇红·老子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