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吹下":天庭的馨香随风飘落,
"烟霏成路":云雾缭绕化作通天之路。
"飒飒神光暗度":仙光飒飒如风声般悄然流转,恍惚间已飞渡于迷离的仙境之中。
"桥边犹记泛槎人":桥边依稀记得银河泛舟的仙人,
"看赤岸、":遥望赤岸、
"苔痕如古":青苔斑驳如远古遗迹。
"长空皓月":长空悬挂皓月,
"小风斜露":微风轻拂夜露。
"寂寞江头独步":独自在寂寞的江畔徘徊。
"人间何处得飘然":人间何处能超脱尘世,
"归梦入、":唯有梦中、
"梨花春雨":梨花带雨的春景可作归宿。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仙凡交织的朦胧之境。“天香吹下,烟霏成路。飒飒神光暗度。”起笔即以“天香”“烟霏”“神光”构建出超尘的仙界图景:仙界的香气随风飘落,烟雾缭绕间形成一条缥缈的路径,神异的光影在暗夜中流动。这里的“天香”未必实指,更似对美好事物(如理想、旧梦)的隐喻;“烟霏成路”则以朦胧的笔触,将现实与幻境勾连——或许是词人对往事的追忆,亦是对精神归处的探寻。“桥边犹记泛槎人,看赤岸、苔痕如古。”“泛槎人”化用张华《博物志》“乘槎游天河”的典故,原指与织女相会的凡人,此处或暗指词人自己或同时代的志士。“赤岸”本为传说中银河边的红色堤岸,“苔痕如古”则以斑驳的苔藓暗示时间的漫长与历史的沧桑。桥边的“泛槎人”与“赤岸苔痕”形成今昔对照:昔年曾有仙人踏槎而来,如今只剩古苔寂寂,唯余词人在桥边追忆。这种“物是人非”的怅惘,已隐隐透出对盛世不再的哀婉。下片:人间江头的孤独之叹。“长空皓月,小风斜露。寂寞江头独步。”过片由仙界转向人间:长空中明月朗照,微风中露珠轻落,词人却独自在江边徘徊。“寂寞”二字直抒胸臆,将上片的仙凡之景拉回现实的孤寂——仙界的繁华越是鲜明,人间的孤独便越是沉重。这种对比,恰如南宋遗民在山河破碎后,面对“天上人间”的割裂,内心翻涌的悲怆。“人间何处得飘然,归梦入、梨花春雨。”末句以问句起,以梦境结,将情感推向高潮。“飘然”二字,既是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亦是对故国家园的追思;“归梦入、梨花春雨”则以温润的意象(梨花的素洁、春雨的绵密)构建出了一个理想世界。此梦非虚,而是词人对“山河无恙、岁月静好”的深层渴望——在南宋覆亡的背景下,“归梦”既是对个人安身之所的追寻,更是对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护。